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时间:2020-09-24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准确进行专业定位,遵循适应地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有利于学校生存和学生发展的原则,以着眼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就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努力培养厚基础、有专长、善学习、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到创新型社会发展阶段,创新已经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建设目标。目前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改革。行政管理专业是新兴应用性、交叉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更要集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宗旨,这对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以及完善人才培养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创造性调整或变革的教育运作方式。在国家强化创新引领作用的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个主题。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高等教育地区差距较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较之发达地区差距更大。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多交叉、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调整至公共管理学科内,由于专业发展势头良好,各个高校都在争取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数量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无论是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都还沿袭着传统的理论传授的理念,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上述现象尤为严重。[1]

二、少数民族地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专业从设置到发展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专业建设发展上,还是滞后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放程度较之发达地区低,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的教学思路和专业建设没有很好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首先,目前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还都是参照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内容,而中国已经进入到“十三五规划”的建设中,特别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因此,在国家发展战略总体要求下,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相对较晚,多由于近些年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热捧而设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做更深入地调查研究,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和学校本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面向全国人才竞争时缺乏竞争力、就业范围狭小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呈现单一化

首先,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特别强的专业,需要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知识作为专业基础,而就目前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多政治学类课程占有比例过大,虽然增加了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学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内容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专业知识架构,学生融汇能力欠缺,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其次,教学方式依然呈现“漫灌式”,专业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专业理论,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专业教师存在信息获取和使用的相对闭塞性,因此,教学方式单向性较强。最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融合性。就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多倾向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课程,经济类、法学类和实践类的课程开设较少,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丧失和人才培养的指向性降低[2],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得不到实质意义上地提升,与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不符。

(三)师资配置和专业队伍建设短视性强

首先,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水平从整体质量上讲存在专业性不强、实践性差的特征。一是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是由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教师转岗的,缺乏行政管理专业的积淀,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专业教师来源于行政管理的硕士或博士,虽然专业性加强,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上略显乏力;三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远不能满足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其次,专业队伍建设出现短视性。一是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一般时间较短,交流和学习没能真正深入,素质没有实质性提高;二是个别少数民族高校为应对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和评估,破坏教学长期建设和教学分工,造成师资队伍结构失衡。最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受地区经济的影响,对于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激励机制建设上严重不足,导致专业教师投入到教学以及专业建设的热情不高,从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首先,从根本上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教育体系建设的共同目标,在建设创新型社会这一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宗旨就应该围绕学生,使其掌握以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复合化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追求自我能力的提升与职业人格的完善,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要求。改变原有“漫灌式”和“填鸭式”的理论式教学理念,更多地传授学生实践技能,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域、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生源质量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在高等教育竞争常处于劣势地位,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培养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若能充分满足地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卓越创新思维的人才,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人才,都采取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形式,“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已成为当今社会人才考核重要途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这样的实际,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地培养,拓宽就业渠道。

(二)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就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培养具有地方特色、能够胜任市、县、乡镇、村落或社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所需要的,能够做好基层工作的行政管理人才。二是满足企业所需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结合上述分析,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应该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上[4],尤其是电子政务日渐普及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需要创新性思维方式来指导实践。其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尤其要将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宽基础”就是要体现培养“通才”的培养理念,以管理学为基础,多开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公文写作、管理文秘、办公自动化和统计学等课程。“活模块”就是要体现学生实际工作中技能表现,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创办就业实习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让学生体会,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结合地域和民族特点办学,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可以考虑开设民族语言辅修课程,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人才的竞争力。

(三)加强师资配置和专业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与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成熟的高校进行合作,对现有的师资配置进行结构性调整,或是根据高校的自身情况对现有师资采取培训、进修等方式来提升现有师资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加强对外交流的力度。行政管理专业最早就发端于国外,国外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上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行政管理在创新型社会发展的要求下,行政管理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引用实证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现象和问题,因此,更应该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接轨,形成自己独特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投入。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因人制宜”,对于专业积淀扎实,科研能力和实践性强的人才可以加大引进力度,吸引优质人才服务与专业建设。在专业队伍的建设上,增加实训基地数量,专业教师可以会根据专业特长建设实践课,一旦教师认定课程,就要对其进行长期、不变更地建设,保证课程建设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专业队伍的专业性。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