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水平、教育成果及科研能力,而且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给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调整,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着高校一切事务的顺利运行。其中,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承担着为全体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责,因此,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针对具体的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性问题,以解决管理问题为宗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管理;行政管理;服务特性
社会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不断完善,实践证明,传统科导制的大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需求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束缚高校发展的桎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需要创新和变革,变管理为服务。文章所研究的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是指在高校开展管理工作时,把师生视为统一利益体,学校的各种工作既要保证教学活动质量,也要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必要服务,以便于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管理有效性。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时刻具备服务意识,并明确利益主体关系,使行政管理工作能与其他工作项目有机结合,形成高校完整的一套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意义分析
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是指要创建服务型高校,并且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以“以人为本”作为建设服务型高校的核心思想,并在各种行政管理活动中,将学生的实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才可以充分地体现出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而这种服务也才能成为管理特性,推动我国各高校的健康发展。此外,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也给高校带来了更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反而质量在不断下降,加之社会人才饱和,大学生不好就业、就不好业的事情无法忽视。[1]因此,从高校行政管理方面考虑,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被凸显出来,只有加强服务,才能满足高校师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加速高校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对象
如今,我国各高校采取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而且涉及到多个内容,但主要目的是满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校宏观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工作。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范畴内,包括工作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等,因此,高校各行政管理部门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一个整体。但是,在高校整体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每个职能部门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提高管理效率。在考察行政管理服务的对象方面,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服务的宏观对象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高校也是人类在不断发展中产生的,因此,高校管理必须要既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问题,也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发展。高校具有公益性,本着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理念,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要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提高经济建设的服务质量,并促进学生自身发展。[2]因此,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职能正经历着巨大变化,行政管理只能已经不再单纯为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而是更多地服务于高校本身的育人目的,高校更贴近“服务”,使行政管理只能发生质的变化,已经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作为宏观的服务对象。
(二)行政管理服务的微观对象从微观层面看,高校行政管理应该切实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保证教师的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由此可见,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以具体的服务为主,旨在保证高校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实现高校教育目标而展开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活动主体,因此,行政管理服务的微观对象就应该最终落实在师生身上,但不能将教师和学生视为“经济人”,而是要更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管理不是管制,人性化需要被高度重视,并且要建立和谐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要让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管理,才能够突显服务。
三、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要素
(一)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于高校教职员工来说,高素质人群的发展需要比生存需要迫切得多。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应该主动参与到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学科建设、科研资金等工作中来,无论工作大小,教师都应该参与高校管理工作,而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事实上,对于高校的行政人员来讲,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需要管理工作做好服务,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也应该是高校管理服务的本质追求,需要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但这主要取决于高校为教师营造的整体环境如何。换言之,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影响着教师能力的发挥。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管理工作长期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管理习惯,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那么就必然无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优质的服务,必须要改变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为专业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
(二)保障高校学生权利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服务,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思想素质,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高等教育接受者的人力资本增值产品,而其中,高校最需要满足的就是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自身能力方面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要保障大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即受教育权,这是大学生群体主体公平、公正的普遍享有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育权利。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程度,可见,高校教育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审慎维护学生的基本利益,不轻易剥夺任何一个在校大学生的基本权益,公平对待每一个大学生。如今高校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整个教育界范围内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切实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四、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方式
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要规范、有效,才能最大限度调动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低投入、高回报的管理方式,创造出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校园氛围。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的先进意识和强硬作风,规范管理范围、繁荣学术活动、关注制度建设,体现出高校的伦理精神,并且要从技术层面提高高校管理者业务水平,以提高高校行政服务的效率,创建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国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高校管理理念已经不能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因此,很多高校的师生被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对象存在,时刻接受着不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影响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这种管理方式之下,很多管理工作是强制性的,缺少基本的人本精神。然而,新时期高校的背景下,以人为本才是服务型高校建设的核心,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由强制型转为服务型,以满足师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主。由此,必须在坚持行政管理原则基础之上,提供优质化的服务,以保证正常的高校科研、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高校师生的心理体验必须得到重视,学校要力求为师生的健康发展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二)明确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细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是十分庞大的工程,因为高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才能够完成育人的工作。而且行政管理服务特性强调的就是规范化管理,但是在高校教学活动的改革进程中,促使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类型和内容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需要高校管理者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更详细的划分,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范围,明确管理内容,才能够优化管理工作。例如:要在行政管理的实际范围内,将管理细则细化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每个环节,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还要完善教学资源配备,建立起与政府、社会力量间的友好关系,才能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5]事实上,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利于其他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是不争的事实,能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细化管理工作的内容,将行政管理内容纳入高校整体管理服务的范畴。
(三)学习型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给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调整,也产生了强烈冲击。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具体措施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严峻挑战。一方面,高校的行政管理要突出服务特性,推进高校服务型管理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采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开拓进取才能保证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特性的发挥。而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才能够切实提高高校的服务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的过程中,高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被提高到首要位置上,不仅要细化到每一名师生的管理,还要做好整个高校的管理,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以保证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得到有效发挥。并在高校管理工作不断的变化中,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出于各种环境的变化,需要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明确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忱.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1-12.
[2]黄晔凯.我国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理论探源[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9-20.
[3]盛丹丹.论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2:131-132.
[4]黄晔凯.我国高校服务型行政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5]熊良平.基于服务视角———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效能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