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文课程的教学则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结合各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探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培养方案为主导,通过明晰目标、优化课程、整体联动,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迅速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出更多需求,从而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近几年一些高校探索性改革,使课程体系得以丰富、教学模式得以创新。但总体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竞争力不强。依据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普遍面临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困境,借鉴部分高校取得的创新实践启示和已有研究成果,结合2015年1-5月笔者对本市行政管理专业用人单位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进行的相关调研分析,试对行政管理专业所需具体能力、本位教学内容、培养方案改进、专业教学创新等进行探讨。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计概况
(一)培养方案的目标与能力设计
收集和分析2008年至2014年版部分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内容,其中多数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和毕业能力是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的有关规定。即规定专业以行政事务为研究对象,主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管理、策划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就业去向与学生能力多设计为:“学生毕业后到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市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宣传策划、秘书等管理工作”。“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以及其他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较高的管理、策划、调研、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有的学校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1]个别学校明确提出以“遵循社会需求,强化专业特色”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大同小异,基本上没有把行政职业能力明确作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2]总体来看,各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有较大的相同性,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不够清晰具体。仅极少数高校有明确提出自身办学特色。这种专业描述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也实际地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教学规律认识上还不成熟。
(二)课程体系设计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明显能看到两种状况:一部分高校反映出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层次设计仍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
另一部分高校近年来经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设置多样灵活和特色鲜明。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门课程都是行政管理学科内部前后的持续演进和知识发展的结果。但多数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仍反映出课程间缺少紧密衔接、课程间重复和交叉、对课程模块的认识不足、缺乏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等等问题。而在国外,为适应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趋势,各大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体现特色并及时调整相关课程。在美国大学,实践教学学时普遍占总学时的30%以上。[3]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探索性改革,使课程体系得以丰富发展。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内蒙古大学,行政管理课程的公共性和实践应用性相对突出。增设了非其他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课以及实践课,课程的门数和类型多样;有的大学则充分利用本校文理兼融的优势资源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设置教育部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也加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课程;还有大学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设更多的公修课程及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总的趋势是课程体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也越来越鲜明。还有个别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细分,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中课程设置又有具体差异;一些高校,结合以往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在课程体系上设计出因地制宜的专业特色。如南京大学的政府预算管理、厦门大学的港澳台政府和政治等。国内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有一段时间,但是总体来说并没有多大的起色。[4]课程体系设计仍缺乏在年级、层次间的严谨衔接联系,对地区特色和能力本位的支撑不足。而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5]
二、行政管理职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面对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首先要明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为此,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和课题组实际问卷调研试作能力分析。依据2003年人事部印发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国人部发[2003]48号通知对公务员职业能力的社会需求进行总体分析,公务员应具备九种通行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在适度借鉴《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初步确定的公务员九种通行能力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职业对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的实际需求,笔者于2015年3月-5月对所在市内两区政府工作人员及本校2009级至2011级的三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相关访谈和问卷调研。对已毕业学生采取网上随机抽样方式进行66份问卷调查,对政府单位采取开卷式问卷设计和简单随机抽样方式进行31份问卷调研。有效问卷90份,其中,已毕业学生60份问卷,城东区政府单位30份问卷。调研内容主要为:专业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帮助程度、对学校各类专业实践的看法、对专业各类实践教学的态度和兴趣状况、对行政管理学生的主要能力要求、对专业的认识和评价、对推进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当前要改进的方面等具体问题。
1.学生的看法和建议
在问卷的关于“你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问题中,回答的结果在是与否的选择上比例统计。已毕业的学生认为行政管理职业对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在所列举的十项能力中,全部由选择,并选择“是”的在半数左右,其中如:写作能力、政策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都在半数以上。反映出当前行政管理职业对就职人员的能力要求是综合多方面的。
2.两区政府工作人员的想法和建议
在问卷关于“你认为在行政管理岗位上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有哪些?”中,两区政府工作人员回答的结果在“是”的选择上比例统计。相比已毕业学生的认识,政府在职工作人员认为现实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方面更多更高。从以上统计中可见,除了国家公务员职业能力标准固定的九项能力外,实际行政管理职业还需要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政务能力、政策法规执行能力、一定政治素养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反映出行政管理职业面对社会公共事务及政府内部管理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岗位提出了更多的能力需求。这也提醒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还需结合岗位需求,加大能力本位教学力度,培养出适宜行政管理职业要求和一定社会公共管理需求的毕业生。
3.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基于国家公务员能力标准和以上调研分析,结合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质及职业的社会需求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行政管理职业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应主要包括:拥有现代行政服务理念和基本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政策分析与写作能力、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1)计划组织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提前进行系统筹划及过程中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素质。计划是参照,组织是执行,对目标实现途径做出预先安排,并将之转化为可指导性方案,并能够结合人、财、物等资源,对目标进行细化、实现计划。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应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得以认识、训练和掌握。
(2)政策分析与写作能力: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在工作中必须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行政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管理制度及文字性函件,还有一些工作简报、总结等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和撰写。所以,政策分析和公文写作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缺乏良好的公文写作和政策分析能力势必会影响行政管理人员完成基本工作。
(3)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办公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不仅指当前对计算机及其网络基本的使用,而且要适应管理信息系统在行政管理过程的普及化应用,具备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基本办公软件操作、政府网站管理等能力。尤其是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行政管理职业对行政人员掌握基本的网络沟通、网页基本设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成为必然要求。专业学生要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与硬件系统实践操作。
(4)依法行政能力:当前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中,主体力量是依法行政。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法律问题,行政管理人员必须知法懂法,能够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制度,并能熟练应用法律法规解决现实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依法行政能力就是要具备宪政意识,具备一定的法律修养,能够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遵照程序、依法解决行政纠纷、规范行政管理行为。
(5)沟通协调能力:政府机构作为特殊组织,其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尤其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特征。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影响正常行政管理工作。良好的行政沟通协调能力能使人与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达成共识并产生一致的行为,这样不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行政服务工作成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重视沟通协调知识和能力,掌握如何交流、如何调整各方利益关系,从而互相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行政目标。
(6)调研分析能力:在政府管理过程中,一些日常性工作诸如公共政策制定、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政府信息公开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科学调研,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评判依据。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新型城镇化方面的新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更需要通过各类调研、实证分析,提供翔实的研究报告来作出决定。所以,行政管理专业应注意对学生调研分析能力的培养。除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基本方法,还要加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学校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定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问卷设计、数量分析、统计应用等基本调研能力。
(7)创新能力:社会的进步和越来越多涌现出的公共事务需要创新型公共治理者,行政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要注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视野开阔、勇于担当、善于发现新事物、有新思路。即具有创新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经验举措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与方向
培养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其制订不仅要追求其不断整体系统化,更要明确其合理定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应至少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符合国家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基本规格和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的改革主流;
二是充分体现当前及将来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职业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应在总结行政管理专业长期积累的教改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推手,围绕政府和其它公共机构公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教学方针,谋求以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质量建设为主线,建构适宜培养学生实际专业能力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原则
如何体现应用型能力目标,首先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除了考虑课程间的比例合适等,还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逐步实现学生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型。其次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鉴于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启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除了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原则,还应当考虑开放性、前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以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对象和任务为研究重点,这是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规范、严谨和相对独立性;系统性原则是对涉及行政管理领域的诸多问题逐一分解,从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角度考量体系框架。不是将有关课程简单地罗列和堆砌在一起,而是应当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层次梯度性、比例与比重等关系,使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诸多课程组成统一整体。保证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群和课程板块明确,体系结构合理,课时量和学时分配等得当;应用性原则就是要始终把行政管理岗位对毕业学生能力和技能素质的要求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关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人才的需求,在既要防止重视理论教育,轻视方法技能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一味追求实践经验和应用技巧,而脱离基本理论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倾向。行政管理专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要求,其课程设计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原则的同时,还要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发展、基层社区自治等社会实践而不断创新课程和体系架构。所以,专业课程设置还要坚持创新、复合、前瞻性原则。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领域实践和学科的发展给专业教学在提供大量可供研究的素材的同时,也提出了大量需要解决的理论分析问题,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必须紧密结合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设计思维定势,不断吸收本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在掌握地区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不强求全国课程的简单划一,鼓励各校的课程创新与特色办学;行政管理不仅具有独立性,也具有跨学科性,是在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这使得专业课程设计要考虑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坚持复合性原则;此外,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应该坚持前瞻性原则,保证主干课程的基本稳定中,敏锐地捕捉政府发展的趋势,吸收更多新思路新技术方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专门人员。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模式
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得到培养;因此,着力构建“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三大实践教学模块,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手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它实践教学形式。所以,应该依据专业特色设计更有利于专业能力提升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诸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辩论赛等。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促动学生对自身掌握理论程度的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校内实训(或实验)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校内实训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诸如实验室、社团、研究所等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训,
一方面可以建立行政管理专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平台和相关软件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进入社团、研究所等组织中进行锻炼。现在许多学校不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认为这是理工科应该有的,但管理学科门类实际很早就需要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如:公共政策模拟分析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通过开展实验课堂,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的程序与仿真环境等,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通过参加演讲、策划、设计等社团和研究所活动,在各方面不断锻炼自己,拓展素质,以更好的专业能力适应将来的行政管理工作。
3.校外社会实践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校外社会实践是指让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进行实训。
一方面由学校建立自身的实习基地,基地可以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教师做好专门的实践方案,组织安排大学生到某一单位行政管理岗位工作进行参观、调研和亲身实践,既了解当前社会相应岗位的用人需求,又能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利用假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可以是对社会相关职业的了解和体验,也可以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更快地成熟和发展,让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历并不排在首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却格外珍贵。因此,高校可以从党政机关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定期或适当选派教师去政府机关等公共部门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便于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金莲.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报告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95~98.
[2]杨诚.从公务员考试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01)87~90.
[3]郑振宇.国外经验对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启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4~107.
[4]赵敬丹,陈冬蕾.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36~41.
[5]于翠英.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改革对策要论[J].法制社会,2014(03)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