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影响因素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并对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因素
一、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制度创新也称制度发展。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是指一种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制度创新的动因,大致可以分为诱致性因素的牵动和强制性因素的推动。前者指一群人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而产生的自发性变迁,后者主要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但不论是何种原因引发的创新,制度创新主要都是指在制度环境相对确定、稳定的条件下,对构成既定制度的次级制度,诸如行政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等具体的现行制度进行某种变革,并通过规范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方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过程。
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新要求,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明确了要求,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纲领、方针和基本依据,为推进行政管理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因此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环节
政府在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和全面改革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其行政管理体制对经济体制具有特殊的直接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并发挥积极的反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制约和影响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环节。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通过不断改革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在转变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依法行政、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促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3.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但是长期以来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只有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找准政府在社会建设方面缺位、不到位的问题,构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在“从大社会着眼、小社会着手”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公共财政投融资体系,尽量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着力发展关系民生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公平正义、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提升地方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促进社会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协调发展。
三、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
面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要有效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行政府管理创新。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是系统内部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之所以具有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其根据在于动因,即“地方政府作为制度主体的一种客观需要和潜在的利益”。
1.政治环境动力
政府体制是政治系统构成的一部分,政府管理只有保持与政治生态环境动态平衡,才能产生高效行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法律秩序的变化造就了基本的制度环境。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确立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2.文化环境动力
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文化生态环境,其中,主要是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扫清了思想和理论障碍。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为中国地方政府管理提供了一套与正式制度相呼应的规则体系,规制着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方向和界限,从而激励或约束其行为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意识形态所唤起的道德热情开始消退,依靠道德调节现实制度分配和地方政府实际收益的做法已经不再灵验。于是,传统意识形态积累的人力资本就走向衰竭,维护制度正常的费用就会变得昂贵,意识形态也就从节约机制转化成不经济机制。
3.经济环境动力
从经济环境看,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对政府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变革必然要求政府管理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资源配置的效果也必将更加显著。新的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条件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政府必须培育有效的市场环境,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发展创造条件。政府既不能代替市场,又必须行使对市场的调控、培育、维护、监督和服务,必须对市场的管理内容、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恰当有效地行使好经济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4、国际环境动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通过三种力量影响着地方政府管理。一是趋同力,即榜样的力量,使得各国政府相互借鉴管理经验;二是融蚀力,即全球化对各国固有的意识形态的消解和融化,意识形态不再成为政府间交往的障碍;三是碰撞力,即全球化对原有国际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国内利益格局的变化。各国政府在频繁的联系和交往中,在上述三种力量作用下,地方民众以国际上绩效显著的地方政府为标杆,对本地方的政府管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促使地方政府吸收和借鉴其它地方政府的先进经验进行创新,以回应民众的期盼。政府必须政府管理的各方面进行改革调整,包括行政体制结构、行政行为、行政观念、行政内容、行政目标和行政方式等进行革新,结合中国政府实际,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二)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阻力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具备了动力资源,但创新结果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效果取决于地方政府管理与整个制度的协调程度以及与系统内外环境的互动过程和能力。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较为活跃,但置于具体环境中的创新活动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阻力或困境。
1.地方政府行政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的矛盾。
地方政府为管理好本地区公共事务应拥有行政行为选择的自由,但这种选择必然受到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状况的影响,还要受到公务员在现实社会关系体系特别是行政关系中的地位、个体认知水平、选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对自己的行政行为选择承担责任,必须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力所能够选择并应当选择以及有可能进行选择的范围内,对自己的行政行为的善恶、优劣承担行政伦理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而行政责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必然使地方政府在进行行政行为选择时面临着选择困境,即责任冲突,具体表现为角色冲突、权力冲突和利益冲突。
2.规范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安排的必要性与制度成本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
正如有效的地方政府的造就和维持需要有适当的政治制度基础的要求一样,有效的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同样需要适当的制度安排,以此才能克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的主观性、任意性和短期性。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制度化并不必然导致好的目标,它既不简单地等同于法治化、规范化,也不意味着现代化。如果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制度化不与制度成本的合理性挂钩,所谓的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成为保护部门主义的权利,而有关的立法又会使得制度化权利合法化,由此还会导致出现地方政府管理的高制度成本,从而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所要坚持的公共性、服务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相背离。
3.地方党政不分,严重制约着政府管理创新。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种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统管统揽起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形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事实。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发展,党政关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地方党政不分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实质是党“集”了政的权,管了政的事,这就使党具有了国家的职能,使党国家化。这对地方政府的管理产生了巨大危害,由于地方党政不分,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更多地服从和受制于地方党委,使地方政府成为同级党委意志的简单执行机构,“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和体现,压制了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可能性和能力。
4.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增加了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创新的不确定性。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中轴,因为它决定着地方政府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权利范围和活动方式,从而决定了地方政府体系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决定了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决定了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央集权是基本的特征,在行政隶属关系上,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是基本原则。然而在政府关系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间职责权限划分不科学,不合理且缺乏法制规范的现象仍较突出。各级政府职责权限变动不居,权力没有科学合理的划分,始终缺乏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政府系统内部纵向权力的划分中没有使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有机结合,实现的往往是单纯的行政性分权;权力关系的变化也只是在原有体制内部的微调,而不是制度性的调整和创新。因此,政府体系内的权力调整在“集权―分权”之间摇摆不定。
5.传统行政文化制约着转型期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行政文化是一种管理哲学,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行政理想、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思想要素的凝聚,居于行政体系的深层结构。行政文化通过行政人员的行政理念、价值观、行政理想、行政道德等因素,影响着行政组织的目标性质、顺序和结构;通过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经济水平等因素作用于行政体制;通过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习惯等影响行政行为。传统行政文化积淀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仍然极大地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影响力不可能即刻消除。地方政府要彻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的惯性制约,塑造适合市场经济的行政文化需要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高尚全.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N].学习时报,2006-03-20.
[2]吴知论.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施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