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致力解决的重大社会任务。当前社会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不利于民生的改善。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法治原则,改善民生创新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民生社会治理社会和谐社会矛盾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一贯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发展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路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当下中国社会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既阻碍了发展的进程,也妨碍了民生的改善,必须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
1、转型时期的中国呈现出多种矛盾叠加交织的特点和形式
我们国家经过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三十多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才能实现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中出现解决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也集中体现在“时空压缩”下的中国现阶段。这些矛盾和问题急剧爆发、持续发酵、连锁反应,成为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国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近二十年来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速度整体上不成比例,垄断行业与一般国企收入差距明显,国企高管比一般社会职员收入悬殊过大,社会分配明显不公,社会出现了“仇富”的心态和“劫富”的现象。
其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农村逐渐失去活力。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可耕地不断减少,工业污染流向农村,水源和生态日渐破坏。农民的缓慢增收在日益攀升的CIP指数下显得捉襟见肘,三农问题解决任务艰巨。
其三,腐败问题趋于恶化。权钱交易的腐败问题已经社会化普遍化,既有像周永康、徐才厚、苏荣等重量级的“大老虎”,更有像马超群等大批量的“肥苍蝇”祸国殃民,严重影响到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民众的极大反感,以致社会出现了“仇官”的现象。
其四,就业问题非常严峻。90后的年轻人步入到就业年龄,扩招后的高校每年就有700多万的毕业生需要就业,[1]当前经济增速减慢,就业岗位相对增缓,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导致每年数百万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现象增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
其五,社会信任出现危机。商品经济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利益最大化,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泛滥,加速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破碎化,尤其是社会诚信遭到严重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损人利己和坑蒙拐骗的行为,以至于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产生了“防人之心”,社会诚信度大大降低。
其六、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近些年各地政府都在追求经济GDP的增幅,以获取地方和政府官员的最佳利益,为此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中大搞形式主义,制定政策前后不一,执行政策标准不一,只讲权力不讲责任,甚至与民争利损民利益,引起民众的不满,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
凡此种种,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相互渲染,有时就会演化为严重的群体性暴力冲突事件,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此,做好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艰难。
2、多重的社会矛盾问题背后伴随着民生的艰辛和期盼
从经济学角度看改革,它是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改革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出现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利益碰撞和纷争。竞争和淘汰的结果,使得社会财富不可能均等,资源权力总会以社会高效率的方式聚合在社会精英一方,贫困危机也会以社会低效能的表现汇集在社会弱者一方。因此,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背后必然伴随着民生的艰辛和期盼。[2]
第一,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必然导致大批低收入者民生艰辛。经济改革是以利益为导向的体制变革,社会的“成功人士”和“精英们”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占有优势继续积累着财富。据资料表明,中国有1000万亿万富翁,社会上为数不多的富人占有的社会财富是普通人的数百倍,乃至更高。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背后必然表现为中下层低收入者的生活艰辛。
第二,二元经济结构固化,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农民日渐陷于贫困境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收益不高。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农村更加缺少生机活力。中国的现状表明农民工的身份和户籍不可能就地城市化。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在两种体制内发展,使得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会陷于贫困状态。
第三,就业形势严峻,收入不断减少,必然导致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降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能够给年轻人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城市就业更显紧张。高校扩招,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不正常现象。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生活就会艰难。
第四,政府公信力下降,公民社会保障缺失,导致民生疾苦民怨多发。许多地方政府不能够以人为本服务民众,不愿尽心尽力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设施,不主动依法办事,政策常朝令夕改,甚至还与民争利。在教育、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居住等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与民众的需求差距很大。
第五,责任制度缺失,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居民健康水平降低。不少地方为追求较高的GDP增长速度,时常还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开采,掠夺经营,任意排污,造成水源、土壤、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新型疾病的产生和泛滥,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的健康安全。
第六,法律权威缺位,社会诚信危机,侵权事件频发。市场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不正当的竞争和垄断行为频发,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中的违法犯罪增多,司法不公和执法不严屡屡发生,都表明法律不为人们严格遵守,法治权威缺失,民众权益受损。凡此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及其结果,都直接或间接与民生问题相关连,客观上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