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校行政管理课程配置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时间:2020-10-04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办学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以下是一篇关于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承担着为民族地区政府部门、社会单位、公司企业等输送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同时,作为教学科研载体的民族院校也担负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改革的任务,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类别、培养理念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培养目标大致类同,并无突出的培养特色。当前绝大多数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种表述的致命弱点在于: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含糊不清;对行政管理人才专业定位和培养特色不清晰,有泛管理之倾向。况且,这本身与其他高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无本质差别,自身特色与优势并无展现,具体在未来就业方面更无竞争力可言。实际上,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逻辑衔接;同时,课程体系中学位级别不同的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各层级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简单重复,逻辑不明晰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是过于广理论、宽领域,忽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其他高校相同,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所授课程涵盖了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多部门、多领域,体现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强烈愿望,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人才培养模式陷于这广理论、宽领域之瓶颈,既无法摆脱现状,更无法超越自我而有所创新和突破。民族院校由于过分注重学术理论课程设置及理论传授,行政管理类应用实践环节建设(社区实践、牧区实践、基层实践等)并未进入到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这种培养模式也极易导致学生只讲抽象的理论,客观上也影响了学生的量化思维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或者进一步深造。

三是过于单一的政治学或管理学类课程设置取向。从目前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民族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看,很多行政管理类课程并不是从行政管理学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设置课程,而是从民族院校已有的师资队伍现状去安排课程或删减课程,表现出人才培养体系的功利性和随意性,缺乏长期体系化的规范性指导行动纲领。同时,与其他高校一样所开设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大,“实际上反映了我国行政管理学教育存在着的政治学取向或者行政学范式依附于政治学范式的取向”。就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而言,似乎并未理清自身专业设置的真正价值归宿及未来在整个社会体系当中的使命作用,以至于人才培养计划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的整改怪圈,而始终难有特色和突破。

四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偏差带来培养人才的误区。当前一些民族院校为了保证并扩大招生规模及人数,出于袒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盲目跟随社会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和办学理念,并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定为:会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外语能力强、口语表达流利、公文写作熟练等,至于公共管理类业务、社区类行政业务、电子政务等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退居次席或干脆只字未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全而杂”,并不能造就一批业务能力过硬、专业能力实用的行政管理类人才。对非本专业知识的课程学习占据了学生太多的课时学分,不但造成了投入与精力的无端浪费,也使得专业优势变成了就业劣势,不得不说,这也是当前造就一大批类同化过剩人才的一大诱因。

二、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特色培育

要使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引向科学发展的轨道,应在优势特色课程的培育及实践方面进行深入切实的改革。

一是立足于民族地区实情的行政管理专业类课程的培育。

这是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终极目标和立足点,也是课程体系更新改革的重点难点。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类人才的培育既要立足于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变化,又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式的逻辑规律,避免大起大落的闭门造车或扬外贬内。为此,本文认为,作为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课程应结合民族地区对行政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要求,试点开设民族地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民族地区人才测评、民族地区政府政策分析法、民族地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课程,每年可按适当比例要求增减此类课程,如每年要淘汰5%左右的课程,增加9%左右的新课程,以求形成良性互动的专业课程淘汰机制。

二是重新定位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鉴于以往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概括性、弱专业化的弊病,应将其定位为:能够为民族地区政府管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提供专业基础夯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定位本身能够有效摆脱传统行政管理专业“大杂烩”式的全能型人才理念,能够为民族地区的政府发展和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合格实干的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具体来说:其一,本专业主要为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机关、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培养专门人才,既要跨越为行政机关培养人才的狭隘定位,又要避免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管理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的泛管理的倾向;其二,专业建设应弱化浓厚的政治学色彩,增强本专业独特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注重实践环节的特色与创新;其三,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公共服务意识,专业建设并不排斥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平台,赋予学生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教学方法、授课手段的锤炼与创新。德国着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的教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提出了一个较有普遍意义的以教学过程中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四个阶段分别与人在学习中的心理特征相对应,即“注意、期待、探究、行动”。他的学生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预备、提示、联系、综合、应用”五段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均对后世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院校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应从自身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发,紧扣民族地区行政管理实际,开拓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归根结底,这一过程也是授课老师从“教师”蜕变成“导师”的质变过程。“导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育学生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解问题之能力。导师要结合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的实际,分门别类的分设问题,以研究专题或研究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基层区域取得真实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这比“灌汤式”的理论教学方法既实际又管用。

三、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办学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本专业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最关键环节。对此,实验室建设及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了重中之重。民族院校应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目标出发,建立健全功能稳定、设备齐全的本专业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就本专业而言,应建立集文字处理、复印、传真于一体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以便于学生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技术;建立电子和文书档案实验室,以便于学生积累文书处理及档案管理的实践经验;建立多媒体实验室,以便于学生熟悉现代网络技术,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和办公应用软件的能力;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际操作和情景式教学方式,对电子政务形成感性认识,体验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并能够初步掌握实施电子政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同时,与学校的行政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张开合作,将其纳入专业实践基地范畴,实时地进行信息传递与经验交流,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成为了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民族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可试点推广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其一,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理论相关度和实践重点、难点,并辅之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亲自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从大量“第一手资料”的现实体验或亲自观察中,总结要点确立知识点形成专业实践框架。其二,民族院校与校外实务部门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将以常态化、规范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加强高等学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由高校与实务部门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一起承担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责。民族院校与校外实务部门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等具体措施,实现联合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合作目标。其三,“双师型”教师教学法。“双师型”教师并非是新近出现的概念,一般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民族院校应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课程设置特点聘请校外社会问题专家、专职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言传身教,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能,也可以有效弥补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之不足。

参考文献:

[1]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消解.南通大学学报.2007(3).

[2]陈路芳,谭玉龙,杨建亮.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思考.高教论坛.2009(8).

[3]易新涛.公共管理视野下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重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6).

[4]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6(6).

[5]安翔.对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思考——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3).

[6]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