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及路径探析

时间:2020-10-07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本文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的提出、重要意义以及路径方面做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路径;体系

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长盛不衰,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管用、更稳定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概念,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国家现代化地深刻认识,体现我们党对改革的深化和系统化,对我国以后各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对外交往、军队和国防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及相关的法律制度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成熟和完善,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其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重要标志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特征是:主体多元化、目标人本化、方式规范化、手段文明化。

之所以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崛起都离不开制度变革,都彰显制度文明的重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除了技术创新、开拓航线、殖民他国之外,最关键的是制度变革,并在制度变革中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制度,这是西方国家几百年来保持发达的根本所在。二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充分表明了制度选择的巨大价值。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以后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地签订表明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体系的种种弊病:思想僵化、闭关锁国、经济落后、制度腐败,由于几千年一贯制的封建体制与世界的发展格格不入,从而使我国由18世纪的世界第一大国逐渐衰败到落后挨打、割地赔款的境地。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当前我们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500种工业品中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无论党的建设,还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体制、机制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改革的步伐,否则将前功尽弃。也就是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总结世界大国兴衰、中国近代历史教训和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始于1949年。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毛泽东高瞻远瞩,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战争年代根据地积累的治理经验,把党的基层组织遍布于中国的广大乡村、城镇,组织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面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创造性构建。政治上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济上建立了公有制,形成了比较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文教卫生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制度章程、法律法规等,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适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客观规律,提出了按规律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现了从革命化的治理体系向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的转变。毋庸讳言,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改进:比如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制度松散匮乏形不成合力等问题,从而导致有些社会风气不正,干部不廉,环境恶化,人心不古,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至上,信念动摇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中上等国家水平,按世界规律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一旦出问题,我们几十年的努力将毁于一旦。为此,必须必须从国家治理体系上做文章,坚定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新常态情况下持续增长,才能保证我们党长期执政,才能理顺各类矛盾,使人民心服气顺、安居乐业,才能保持各民族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向民主化、法制化、协商化、透明化方向发展。要对现有的治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完善,并借鉴国外经验,有针对性地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社会成员、个人、组织和单位都是主体之一,都要积极参与。治理可由下到上,也可由上到下,或中间开始上下延伸进行。在国家组织层面上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国家事务;在社会各组织层面上要制定各组织运行规则,规范其运行行为;在个人层面,要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其遵法守法意识和道德素养。但总地来讲,我国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必须保持社会公平正义,保持各主体之间、以及人和自然之间和谐有序。

(1)权力运行要规范化。要完善体制制度,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力能够有监督的平台,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编制好每个个体、每个单位的职权目录,制定出权力运行流程图,同时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二,加强和建立健全专项监督机制,对重点领域、重大投资、重大活动实行廉政风险防控项目化管理,形成多部门监督的格局。第三,加强和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监督的平台,公布监督程序和内容,扩大社会各界各层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从而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行,防止滥用权、私用权。

(2)重大决策要民主化。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民智,保证每个主体都有话语权,确保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首要之意。重大决策民主化至少要做到:一是向人民问计,二是向专家问计,三是向人民代表大会问计,四是向政协问计,同时要健全决策的监督机制和决策的责任追究制度。

(3)行为规范要法制化。将每个主体的行为规范在一定范围内,任何行为不能超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底线,做到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倡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使每个个体在政治行为、廉政行为、业务行为、道德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做到规范化。

(4)社会行为公效化。社会能否和谐进步,要看社会公平度和效益性,没有公平和效益,一切都谈不上。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体公民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在此基础上讲究社会效益,保证效益的最大化。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5)各个主体要协调化。每个主体都是社会一员,在日常行为中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谦让、和谐相处,形成相互依存、相互适应、良性循环、有序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这方面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关键要树立人本思想,建立制度,破除方方面面的障碍。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树立信心,稳步推进。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