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0-10-0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从2008年开始国家全面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成千上万名大学生村官奔赴农村基层一线。然而通过对湖南、江苏两镇大学生“村官”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村官”存在任职时间短,“村官”不下村工作,工作缺乏动力等问题,造成了基层农村大学生“村官”严重流失。为此,有必要分析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原因,并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住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对策分析流失原因

一、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

为了解农村大学生“村官”的真实生存状态,分析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原因,笔者对湖南省岳阳市河市镇和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两地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尽管两地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差异,但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面临许多相似的困境和难题,这是造成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重要原因。

1、工作环境艰难

许多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地方都是条件艰苦,民情复杂的农村,工作环境十分艰难。一是存在语言障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会被分配到陌生的农村工作,但农村老百姓基本上是用本地方言交流,不懂方言就无法开展工作,所以很多大学生“村官”就只能留在乡镇政府部门做些简单的文员工作,很少下村与干部群众交流;二是村情民意复杂。中国农村治理自古以来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当地村情民意,很难依靠自身学到的民主法治办法处理群众矛盾,解决裙子困难。三是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大学生“村官”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因此很难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再加上许多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既便是简单的矛盾调解,如没有老村干的帮忙,大学生“村官”也只能“袖手旁观”。

2、工作待遇较差

大学生“村官”不是国家公务员,因此,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都比较差。一是政治前途渺茫。虽说国家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但他们并不是公务员,只是被聘任到农村的特殊人才,工作期满还是要靠自身努力解决出路问题。即使有面向他们的各种优待招考,但那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二是经济待遇低。大学生“村官”没有公务员一样的经济待遇,工资低,例如河市镇的村官工资只有1200元每月,经济条件较好的三垛镇也只有1900元每月,这与在城市工作的大学生相比显得十份寒碜。正是较差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使得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工作动力,最后不得不因为生存问题而离开。

3、生活条件清苦

农村的生活条件清苦也是迫使许多年轻大学生“村官”早早离开的重要原因。对外来尤其是外省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情感独孤。比如不能常回家和家人团聚,尤其是地处偏远乡镇的农村,出门一趟十分不便,加上路途遥远,对收入不高的村官而言负担过重。另外,农村缺乏娱乐设施,让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极度乏味,而农村年轻人又少,村官们很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交流,尤其对处在谈婚论嫁年龄的年轻男女而言,村官工作不稳定,工作待遇较差,使他们很难找到男女朋友,因此情感婚姻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4、自身素质不高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工作的新生力量,首先他们自身要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同时还要一心为民,吃苦耐劳,有较高品德,热爱基层。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于对基层的热爱和奉献农村理想的追求,而是出于找工作的无奈和追求安逸的生活,因为大学生“村官”相比公务员而言要求较低,容易考,工作也比较清闲和安逸,成为许多人缓解就业压力的跳板。再加上学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最后也不得不离开。

二、破解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对策

要解决两地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问题,破解基层人才不足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政策,改进措施。

1、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必须尽快提高他们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态。一方面要改进岗前培训方式。很多地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都是和公务员一起在地方党校进行的,缺乏实践锻炼,培训时间短,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环境,首先解决好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其次是完善生活娱乐设施,包括与提供与外界交流的信息网络,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最后是帮助解决其情感归属问题。例如,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应注重男女比例平衡,组织各种相亲联谊活动,使其情感得到归属。

2、提高工作待遇

主要是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方面,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和奖励机制,对任期满三年以上,表现较好的村官可以转为行政或事业编制,在公务员等招聘考试中,对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岗位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政治上有前途。经济待遇方面,首先是提高工资水平,可参照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提供各种工作生活补贴;其次,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表现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奖励,并建立浮动工资制度,适当上调大学生“村官”工资和补贴;最后是要加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支持力度,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比例和额度,并为其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和资源,开展各种创业培训,助力大学生“村官”发展。

3、完善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综合素质

除此政策和制度因素外,大学生“村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其能否适应基层,扎根农村的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在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比如,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高对报考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选聘真正有志于扎根基层的优秀大学生进入基层,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农学人才。同时,应该放宽准入限制,对符合要求的社会人员,尤其是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年轻人,给予一定的报考名额。另外,大学生村官自身要热爱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奉献青春,扎根基层的理想,要敢做敢为,不断在挑战困难和勤奋进取中进步,从而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中国梦想。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