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维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时局的深度把握,以及对世界采采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刻思考。由于和谐世界理念刚提出不久,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要加快理论建设、更新思路。以求尽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世界理论体系,服务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和谐世界理念和谐社会和平与发展体系构建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有价值的外交构想既要源于对国际关系现实的认识,又要具备对国际关系的反思。‘’马(P1’.l)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结构,权衡“软权力”与“硬权力”的相对重要性。“和谐世界理念”正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增强中国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试图对’‘和谐世界理念”进行系统研究,着重探讨理论来源,挖掘其时代背景,再思其体系构建。
一、理论溯源
20p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提出r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和谐世界理念率先由中国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源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特质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横摄于各个时代的各务实派思想文化之中,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有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包容和仁爱的精神以及和为贵的处事哲学等方面。这些内涵无不包含着和谐、和平的理念,在古代就成为国际关系中处理民族及国家间关系的法则。“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也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全球化加速发展,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_仁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正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和合”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中国提出这一理念,旨在依此向世界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其次,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建国初期,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把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此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继续坚持独立自卞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E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和i皆世界”新理念,显示r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政策的鲜明特点。既是对我国传统外交政策继承和升华,义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的进步性、崇高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