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现行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班委负责”制的不足之处,提出将非正式组织引入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可行性,最后结合实施案例对“班委、兴趣小组负责”制管理模式进行讨论,发现这种创新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非正式组织;班委负责制;兴趣小组
班级,作为组成学校的最基本单位,一直都是学校管理、教育学生的最佳载体,也是确保学生学习生活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校大学生与老师数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很难按照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来配备辅导员,这就导致辅导员更多是在应付面上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班级,了解每一位学生[1]。更多的时候辅导员需要由班委来协助自己完成对于班级的管理,我们将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称为“班委负责”制,这一模式也广泛应用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
1“班委负责”制的利与弊
1.1“班委负责”制的优点
“班委负责”制可以充分发挥班委的自主管理以及模范带头作用。班委既是班级成员又是联系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他们来自于学生之中,便于了解到班级同学的真实想法和诉求,结合对同学的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给老师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1.2“班委负责”制的缺点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笔者发现,这种完全基于班委协助老师的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两点弊端:第一,学生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度出现两极分化。在班委协助老师管理这种模式下,班级事务的处理、活动的开展往往是经过以下流程形成的:老师布置任务——班委开会讨论——活动方案上报老师——老师审核通过——通知全班同学开展活动。班级同学成为了被动的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他们对于班级事务参与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班级所有活动只有班委参加,而其他同学的几乎没有任何热情,极大地影响了班级凝聚力。第二,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同学无法得到施展。有些同学在某些方面拥有较高的水平,但却因为现行的“班委负责”制,使得他们参加活动积极性受到打击,进而导致他们的才能很难在班级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果将班委队伍视为班级中的正式组织,那么班委以外、不经过选举、按彼此间的兴趣爱好而组成的各个兴趣小组则可视为非正式组织。在班级管理中除了班委以外再加入一些兴趣小组,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非正式组织理论
2.1非正式组织的内涵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2]。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2.2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第一,成员积极性高。成员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组成,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所以成员在各类活动和事务的处理上比正式组织有更高的积极性。第二,领头人物作用大。非正式组织的领头人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这种领头人物不是由组织任命的,而是由成员自发从内心认可的。这种领头人物很容易解决一些正式组织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三,成员间约束力比较强。由于组织是自发组成的,所以组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运行过程中会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从成员的兴趣爱好、共同利益、内在需求出发,因此对于成员具有较高的约束力,如果有成员违反这些规定,就会受到别人的排斥,这种约束力比正式组织的更加强大。第四,不稳定性。非正式组织仅仅是依靠成员的兴趣、爱好、共同利益所组成,并不具备明确的制度和目标,所有的约束都非强制性的,所以它的组织是不稳定的。
3非正式组织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人在群体中都会寻求一定的“存在感”,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希望自己能在班级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而现行的“班委负责”制很难发挥非班委同学的作用。如果在班委之外再让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事务和活动组织部分非正式组织,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班级同学的积极性,提高班级成员对于班级管理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够使一些有特长的同学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专长。笔者在自己所带班级中实施了这种班委与非正式组织共同管理班级的方法,经过一学期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方案实施对象: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机械类13-5班。第二,方案内容:在班级固定班委以外,按同学的兴趣爱好再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是信息组、技术组和专长组,每一个小组与一名班委进行对接。信息组——由对各类信息、时事感兴趣以及在网络论坛比较活跃的同学组成,这些同学的兴趣确保他们对一些最新资讯比较敏感,要求他们在获得这些最新资讯的同时能与班级同学进行分享,这样可以扩大整个班级同学的知识面。另外当班级举办活动时,可以利用在网络论坛比较活跃的同学对班级活动进行宣传,起到扩大影响的作用,同时该小组还负责收集班级同学对于班级建设、活动开展所提出的意见。技术组——由一些对于各类电脑软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比如视频制作处理等,这个小组可以确保班级活动前期宣传及后期总结材料的质量。且通过这些同学才能的展示可以带动班级其他同学对软件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班级氛围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专长组——由除爱好软件以外的同学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组成的小组,这个小组内部又分为好几个小队,如:足球队、篮球队、轮滑队等,根据不同的班级活动选择不同的小队来主要负责,这样可以保证每一项活动都在有专门特长的同学带领下来完成,既提高了活动完成的质量,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度。新的管理模式将班级管理的流程优化为:老师布置任务——班委、专长组中相关兴趣小队成员开会讨论——信息组收集相关信息并与班级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优化方案——上报老师——活动开展。第三,实施后成果:自从将兴趣小组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来以后,班级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各项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先后获得了系羽毛球赛团体冠军,2013-2014学年早操/晨跑活动校区第六名等集体荣誉,另外有多名同学参加运动会、科技竞赛等均取得了骄人成绩。同学们自发举办每周一次的“励志影院”,放映一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励志小短片,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给班级带来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大一学年奖学金评比中,全班共有21名同学获得了奖学金,获奖率达到了45.65%,远高于30.99%的平均水平。在2013-2014学年校区表彰中荣获“先进班级”称号。使用“班委、兴趣小组负责”制管理班级一个多学年以来,极大地调动了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的集体认同度和荣誉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高校班级管理方法创新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4结束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门科学,为了针对学生群体自身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班级管理的模式要不断创新,这将是一件艰巨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冠亚,王佩.班长负责制对当前高校班级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的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14(2):174-175.
[2]宋效红.非正式组织理论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319.
作者:童晨夏婧凌艳艳单位:合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