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传统

时间:2020-10-27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在新时期,道德传统必然要与时代相结合以崭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

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及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重德行,贵礼仪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基本道德要素并加以论证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到了东汉,儒学大家董仲舒把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完全形成。虽然在后继的岁月中在传播的过程中有着其他的表述方式,但都可以看成是这五种要素的延伸和发展。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道德中包含了那些内涵:
“仁”,这是孔子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精神也是封建传统思想的精华。在《论语》中,孔子用“爱人”来回答他弟子的问题,《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首演要解决的是一种人际关系,其具体的要求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本来亲密友善的社会关系上升到一种道德目标后就成为可以为之牺牲生命的理想了。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又杀身以成仁”。后来,中国革命史上一批批革命战士以此为铭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升华。
“义”是指正当、正直的气节,是指在追求亲密友谊、美好善良的境界时的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有“杀身成仁”,孟子则有“舍生取义”。这样一种浩然凛冽的气节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儿女强劲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一首《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更是把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吟唱的淋漓尽致。
“礼”本是古代社会的习俗、一种典章制度。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礼在本质上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在封建是时代礼成为禁锢人们思想与观念的封建枷锁,在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其进步的一面,各行业都应该尽自己的本分与责任,建设一个有礼有序的和谐社会。
“智”,是指明辨是非的能力,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中。孔子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2]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智慧才能谈及道德,这种能力在“五常”是达到其他道德境界的道路。
“信”即诚信、信用。古人对信的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庇也”。其实,信,不仅仅是简单的诚实更应该体现在行为上的坚持。“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推广。直至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的言行做起来建设整个社会的诚信桥梁做到言守诺,行不欺。
“五常”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即有着道德理想“仁”,又有着精神准备“义”,有着客观规范“礼”又有着主观基础“智”最后在客观的现实世界达到一个“信”之上社会状态。这个体系包含着超越时代的道德追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历史继承与创新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道德基础,注入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是道德建设新发展的显著特征。我们来看看其历史继承与创新上的特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