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翰笙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时间:2020-10-29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自晚清启动现代化以来,中国农村一直在衰败和危机中挣扎。如何解决农村问题,各派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陈翰笙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学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他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对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认识农村和制订革命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翰笙先生当年所关注的问题早已起了变化。但是,梳理陈翰笙先生对中国农村进行研究的理论起点、问题切入点和科学的研究路径,对我们现在开展农村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会有所启发。


关键词:陈翰笙农村研究方法

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自晚清启动现代化以来,中国农村一直在衰败和危机中挣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不仅没能遏制农村衰败、克服农村危机,而且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乡村矛盾全面激化,酿成空前大动荡,农村骤然成为关注焦点,“农村恐慌”成为时论。为此,学界形成研究农村和农民、农业的第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1925—1935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不下9000次①。不过参与的学者由于学术背景与政治立场研究路数不同,基本观点就有差异,如费孝通等为学院派,晏阳初等为乡村建设派,萧铮等代表政府观点。其中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基本分析立场的先进知识分子也进行了农村调查,并经过理论探讨,形成了科学解释中国农业落后和农民贫穷的若干理论②,陈翰笙先生是这一群体的重要代表,他通过科学方法对中国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创办《中国农村》月刊,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认识农村和制订革命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其“论证了改革封建制度必要性,为党所领导的土地革命起了配合作用”③。
历史已经过去了70多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有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认清时代、把握重点、科学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是近年来学术界展开较多讨论的领域。学术研究总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梳理陈翰笙先生对中国农村进行研究的理论起点、问题切入点和研究路径,对我们现在开展农村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应有启发。
一、进化与时代:陈翰笙农村经济思想的理论起点。
陈翰笙曾回顾自己在20世纪20年代结识格里涅维奇后学习《资本论》的感受:“使我懂得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我规律,了解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花费四十年时间写成的《资本论》,对解释社会发展史确有独到之处。相比之下,我过去在欧美学的历史却没有使我了解历史,而只是史料、史实的堆砌,读了《资本论》,才使我了解了真正的历史”。①他说这样的话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20世纪20—30年代,中外学术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极其混乱,其中以“亚细亚停滞说”最具代表。
1927年,陈翰笙在莫斯科任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1928年该所东方部部长的马札尔(L1Madjar)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对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行了论述。马札尔认为,中国社会自原始社会解体以后,既无奴隶社会,也无封建社会,而只是一种“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的水利社会。这种循环式的社会发展模式至20世纪初期才被打破,而且只有在西方经济势力入侵后,中国才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社会。②这种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解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其一,肢解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所言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③是关于人类历史演进的规律性总结,但是“停滞论”却认为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外,直接使人们产生马克思主义能否应用于中国的怀疑。其二“,亚细亚生产方式”模糊社会阶级的构成,认为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下,只有官僚和劳动者,没有阶级,这就直接威胁了阶级斗争作为历史动力的普遍意义,使人们的“革命动力”发生动摇。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