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在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忧患中诞生的,忧患意识贯穿了其成长中的每一步。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党执政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1l52008年新年第一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继续牢牢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始终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进一步强调增强党的忧患意识,显然具有深刻含义和重大意识。
党的忧患意识,是指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阶段纲领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自觉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人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毛泽东认为党中央进驻北平就是“进京赶考”,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渐次地把忧患意识和他们的全部思想行为融为一体。在解放初期,毛泽东坚决清除党内腐败现象,决不允许党员干部居功自傲、滋生腐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思想文化、国家主权、安全和祖国统一等问题上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地提出了忧患意识。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恢复我们党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江泽民受命于危难之际,接任于多事之秋,对党的忧患意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大气候而不断深化的,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他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如何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自觉意识。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提出:“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于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53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胡锦涛引用《孟子·梁惠王下》里的名言告诫党内同志,只有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百姓也才会以他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此后,胡锦涛又多次重申这一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2005年3月的两会期间,温家宝也多次郑重提出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之初,温家宝明确要求,报告要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一定要将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的问题也表达出来”。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总理强调了这一意识。在大会结束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的开场话语这样说道:“大会顺利结束了,但是我们面前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形势稍好,尤须谨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这里温家宝总理进一步强调了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