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观察和分析了新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改变了过去“战争与革命”的传统时代观;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重新调整了外交战略,实现了“一条线”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基础。
关键词:两个转变;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独立自主
“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现在看来,这两个转变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两个转变,是邓小平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透过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的差异,依据新时期国内任务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做出的。这“两个转变”,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中最特色的部分,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最终进入共产主义。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需要几个世纪甚至千年以上的漫长历程。而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的时代特征和主题都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出发,参加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一方面认为世界上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认为经过全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推迟或防止的,而且毛泽东同志更加强调的是后者。Ez3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再加上指导思想“左”的干扰,我们把世界大战的危险估计的过分严重,结果极大的消耗了国家的财力、物力,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发展,改变了“战争与革命”是当时时代主旋律的传统看法,多次论述到,大仗五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都打不起来。他认为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的危险,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这个任务,每天都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八十年代无论对国际国内,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代。国际上很难预料发生什么问题,但是,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当然,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1984年1of],邓小平同当时联邦德国总统科尔谈话时再一次提到:“1974年你来访,我们曾谈到战争的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我们感到战争的危险任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员访华时又强调:“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
后来,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得更加明确,“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个都还不敢打。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因此谁也不敢动。同时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由此得出的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当代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清醒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引导我们国家对传统的时代观予以修正,从而实现了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