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双语是指个体掌握两种语言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移民潮的发展,双语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学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对个体的认知能力会产生什么影响?是促进还是干扰?影响程度如何?影响的机制是什么?早期研究争论的焦点是双语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促进还是干扰作用。这一争论现在已基本上解决,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双语对认知发展的某些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研究的热点是双语在什么时候开始对认知产生促进作用,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如何,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我国在双语认知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对双语与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提供心理学理论指导。
1双语的界定及其分类
1.1双语的定义
有关双语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Bloomfield[1]将双语定义为两种语言都能像母语一样熟练;Weinrich[1]认为双语就是交替地使用两种语言的实践;Haugen[1]则认为双语是能够用两种语言完成有意义的话语。Grosjean(1992)[2]明确指出双语是有规则地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
这些定义中,Bloomfield的定义对双语者两种语言的水平要求很高,双语者不仅能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且两种语言的水平是相当的。许多研究者认为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人是很少的。而Weinrich、Haugen和Grosjean则没有考虑双语者两种语言的熟练水平及语言能力间的平衡与否,因此根据他们的定义,双语就包括了相当广泛的接触两种语言的活动。
大多数双语定义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考虑到双语者两种语言的不同水平,而且不同年龄的双语者其双语水平也是不同的。双语的定义缺乏明确的界定可能是导致在双语与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相互矛盾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双语的分类
一些研究者依据双语的水平、双语者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不同社会背景及开始学习双语的年龄,对双语进行了分类,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2.1并列双语与混合双语(coordinatevs.compoundbilingualism)
这一分类是由Ervin和Osgood[3]提出。作者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最初目的是想描述在不同情境中学习两种语言的双语者的记忆表征。并列双语是指在不同情境中获得的两种语言的词的表征是相互独立的;而混合双语是指通过互换学习获得的两种语言的词的表征是混合的,两种语言的翻译对等词有共同的表征。后来这两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语言背景经验,而没有认知或记忆加工的含义。
1.2.2同时性双语与继时性双语(simultaneousvs.successivebilingualism)
McLaughlin(1984)[4]根据个体获得第二语言的年龄和情境把双语分成同时性双语和继时性双语。前者是指个体在3岁以前从父亲处学得一门语言,从母亲处学得另一门语言,或者一种语言来自父母,另一种语言来自照顾者或玩伴的情况。后者是指个体首先获得一种语言,3岁后学习获得第二语言的情况。
1.2.3相加双语与相减双语(additivevs.subtractivebilingualism)
Lambert[4]根据双语者所在的社会和群体对双语的态度将双语分为相加双语与相减双语。当个体在保持和提高第一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得第二语言的情况就是相加双语。一般来说当一个社会提倡少数民族儿童在学校学习社会的主导语言的同时学习或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就会出现相加双语的情况。相减双语是指个体在获得第二语言的同时逐渐失去他们的第一语言的情况。许多移民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情况以这种双语类型为主。在相减双语情境中的儿童可能两种语言的每一种都达不到同年龄单语儿童的水平。
1.2.4平衡双语与非平衡双语(balancedvs.unbalancedbilingualism)[1]
前者是指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能力达到了与年龄相适应的水平,且两种语言的水平相当。后者又可称为部分双语、不熟练双语等,是指两种语言的水平不同,母语能力达到了同年龄水平且超过第二语言的能力。这一分类考虑到了双语者的两种语言水平的不同,在研究中使用较多。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