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时间:2020-11-11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出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并以民生作为重点开始全面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以人性的发展为基础。人性真、善、美的统一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发展。人性真、善、美的统一需要一定条件的促进。


关键词:人性发展真善美和谐社会

“和”在汉语中有和睦之意,“谐”为协调、和顺之意,“和谐”顾名思义和睦协调,即“配合得当和匀称”。在生活中我们对音调、色彩、气氛讲究和谐,而自然生态、人际交往、社会发展也讲究和谐。“和谐”是人类亘古以来的一个梦想,正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正在中国大地蓬勃进行。和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这个伟大时代的最强音。
一、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以中庸最为特色,中庸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她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中庸实质上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对万物和谐发展生存状态的一种追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用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仁者爱人”…这些都表达了古人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愿望;“百姓昭苏,协和万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古人群体和谐的希望流露出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也有所阐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的和谐观非常朴实,且蕴含着深理,但缺乏社会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所以只能停留于愿望的层面。
而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却不同于以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应有四个层面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结构及各系统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把公平、公正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不断调整社会基本矛盾,安定、稳定的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协调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地发展,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发展来实现的发展和建设。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以人性的发展为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历史是人活动的总和。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既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区别的:某些个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不等于个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又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这表现在:第一,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能力有的苏醒过来,有的发展起来,有的产生出来。社会实践的规模、复杂、进化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和程度。第二,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暨在此基础上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精神环境。第三,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制约人、塑造人,现代社会塑造着现代化的人;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是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人的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的意义。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可以说,社会的和谐发展,既是这个社会中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原因,又是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又是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措施。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