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毛泽东、邓小平国际合作观比较

时间:2020-11-15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很重视国际合作。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国际合作观呈现出迥异的特点。通过系统、全面地比较他们的国际合作观,对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国际合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很重视国际合作,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但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国际合作观不尽相同。通过系统、全面地比较他们的国际合作观的异同,对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背景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也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要正确认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首先就要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个正确认识。这里的时代背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环境:二是国内环境;三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两极格局已形成,美、苏严重对峙。在对待新中国的问题上,美国不仅自己不承认新中国,而且竭力阻挠别国承认新中国,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图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新中国。在国内,由于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内经济十分落后,可谓“一穷二自”。新中国面临着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重任。因此,无论从政治形势,还是经济实力来说,要巩固和发展中国都需要大国的支持和帮助。在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上:一是毛泽东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世界政治的格局上。对世界经济问题则缺乏深人考察;二是毛泽东持有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公有制、计划经济,而不能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是为避免在中国出现苏联这样的“修正主义”,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不断的政治运动。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纵观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体制受到强大冲击。逐步走向瓦解,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各国把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和平力量的发展,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在国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小国,是经济落后的穷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制定了实现这一任务的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这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而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也就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而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就必须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一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既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有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借鉴和合作的一面。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和优点。再者,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邓小平更是突破了前人的传统认识,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确立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地位,强调了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国际合作。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