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人格既是一定社会塑造与文化浸化的产物,又是个体适应环境、主动选择与积极创造的结果,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加速和深入,在新的社会文化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前文化中所没有的人格特征。本文旨在利用人格心理学的知识探讨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文化与新出现的一些人格特征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关键词:社会文化新型人格转型期
我国目前社会转轨、文化转型正以未曾有过的广度深度迅速进行着。面对着急剧变化的社会
文化环境,人格特征愈来愈与社会文化的特点紧密相关。如果说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取决于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状态的能力,那么,文化转型对每个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1主要理论
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总体。文化具有下述的基本特征:文化是普遍的、共享的,是学而知之,后天习得的,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具有整体性。
人格概念上,L.A.珀文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一致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机构和过程两个方面,并且体现着个人的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此外,人格还包含过去的影响(包括对过去的记忆)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
关于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者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最早对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社会学家是M.韦伯,他指出,当一个动作的意义与他人有关时,这个动作就具备了社会意义。
社会学家G.H.Mead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他认为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由文化意义规定的,文化意义是特定社会群体的共享成果,而许多文化意义是象征性的。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个体在各种情境下相对稳定的行为反应模式正是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借助于特定的符号系统去理解他人行为和事物的意义的结果。
在人格心理学中,研究人格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讨论人格与情境的关系,情境对个体的意义并不在于其客观属性,而在于个体对情境刺激的主观解释。由于不同个体人格结构中的认知和动机因素不一样,同一情境线索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就各不相同。
Mischel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简称CAPC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动态的交互作用:由人格系统产生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体对即将面临的人际情境的选择,而这些情境又反过来影响人格系统。
Caspi及其同事在总结了有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人格与情境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第一个机制是“累积的连续性”,指行为结果不断积累,导致个体只能处于某种情境中,并会影响个体后继的行为,因而强化了最初的人格因素。第二个机制是“互动的连续性”,是指源于他人的反应,它由一个行为引起,并维持了个人的这一行为。
2现代化进程与个体人格的交互作用
下面就以点概面地对一些转型期特殊现象对人格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同时思考这些人格特征是如何反过来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
2.1民主社会与弥漫性焦虑
弗洛姆说:现代民主的兴起,使人类不再被禁锢于封建制度的壁垒,我们获得了自由感……我们愿意成为怎样的人都行,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自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自由可以是可怕的东西,它强迫我们每个人去面对那些我们必须独自承担责任的个人决定……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个体同样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和自由——可以相对自由得多地选择我们喜欢的人生道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选择居住地等等,似乎一切均可自主选择。然而有选择就有焦虑,选择越多焦虑越大,当个体不愿接受社会为我们选定的角色和可预见的生活方式时,其选择就意味着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自己所决定的后果完全由其个人承担,这时,面对未知未来的个体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容易产生焦虑。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