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李国渝(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于2003-3-610:50:52发布)
社区服务的性质与资源配置机制分析
李国渝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重庆,400055)
【摘要】:本文从社区服务产生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分析着手,对社区服务的内容、性质及其资源配置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社区服务产生于中国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伴随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发展。它是以服务主体和客体的地域性为特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品为主,辅之以满足社区居民特定需要的私人服务的一种社会服务。本文分析了社区服务九个方面的内容和社区服务的三个基本特性:人本性、地域性、社会福利性,提出了社区服务的四种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社区服务性质资源配置方式
【作者简介】: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重庆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电话:023-69025298;E-mail:cqligy@263.net;地址:重庆市巴南区景竹三村1号。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自1984年民政部“漳州会议”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实践已走过了十六年的历史。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把“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今后五到十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什么是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范围、性质、运行机制等问题,理论上需要探讨。本文从社区服务产生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分析着手,对社区服务的内容、性质及其资源配置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求加深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供理论界和社区工作者参考。
一、社区服务产生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社区服务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其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1、中国是一个后发外生型,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1995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9%,城镇人口35174万人,到1999年年末比重上升为30.9%,城镇人口达到了38892万人,1996-1999年城镇人口4年增加了3718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6%,年平均增加930万人。城市化发展,社区形成具有特定地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需求的现代社会单元。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区人,需求发生转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人基本上分属于全民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不仅工资由单位发给,住房、交通等由单位提供,甚至个人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社会需求也由单位解决,城市人是一个单位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和大部分事业单位逐步成为了市场主体,原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逐步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承担,个人和家庭的相当部分社会需求转移到了社区。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今后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3、社会转型,贫富差距拉大,最低需求下沉社区。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讲求的是经济效率。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贫富差距拉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失业和下岗人员队伍扩大,相对贫困人口增多,最低生活需求在社区集中体现。
4、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养老需求上升。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晚,但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九五”期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为8345万人,比“八五”期间的年平均7057万人增加1288万人,增长18.25%,社区养老需求急剧上升。
5、政府转变职能,社会事务下沉社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也逐步推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职能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已成为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城市管理体制由“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向“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发展,社会事务下沉社区,“费随事转”,社区需求和供给规模及水平大大提高。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