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诠释

时间:2020-11-22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毛泽东,一个“大写”的名字,沐浴着本土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光华,健步于世界文化沃野,吐纳江河百川、宇宙灵秀,闪烁着迷人的人格光晕,构成20世纪影响深远的人类文化现象。
世纪之交“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的重新结构和文化审视,显然是关于人类精神家园集体寻找的必然结果。首先,毛泽东艰苦朴素、志存高远、处变不惊、无往不胜的人格魅力具有永久的人生启示意义。其次,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价值观念的调适造成新的心态失衡和价值重构,毛泽东所代表的价值倾向正好为人们的求解心理提供了必要的平衡点。最后,国际巨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时间,人们发现社会主义“由短变长”,共产主义“由近而远”。惊讶、惶惑之余,蓦然回首,认定毛泽东思想仍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撑之一。
“个性不会从一个人身上跑向另一个人身上,但文化却可以从一个社会传播到另一个社会”。(注:〔美〕菲立普,巴格比著、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1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存在,毛泽东现象具有大于个人、超越国界的人类意味。基于此,本文就毛泽东现象的本体、民族、国家、人类等渐次递进的世界的人类学意义略作诠释。
一、本体含蕴——自我实现的强人
毛泽东现象的文化意义,首先在于其本体价值。毛泽东深厚的本体含蕴在于,他是一位能够超越他人并自我超越的强人,一位影视明星写道:“在我的少女时代与青年时代,我最热爱、最崇拜的男性是毛泽东。我把所有纯真的爱情,全部的憧憬和希望,都奉献给了他,他是我顶礼膜拜的偶像。”(注:刘晓庆:《我在毛泽东时代》,载《中国作家》,1992(5)。)毛泽东非凡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对毛泽东来说,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永不满足的超越意识,决定了他那具有激进色彩的社会主义发展观。60年代初,在认真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较全面地表述了这种进取与超越思想:
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单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七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不足以应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候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注:参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35~36页。)
这种追赶社会、把握现实、推进历史发展的开拓精神使毛泽东成为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强人,并直接启发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据雷洁琼回忆,1949年初,她与几位民主人士一同去西柏坡面见毛主席,“当时还处于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深谋远虑想到革命胜利后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问题,想到改善人民的生活问题,使我感到他学识渊博,高瞻远瞩,确是个伟大人物”(注:雷洁琼:《一次难忘的幸福会见》,载《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从未放弃过探索与奋斗。对此,胡耀邦有过中肯评价:“伟大斗争的时代必然会生长出卓越的人物,而卓越的人物反过来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中最伟大、最卓越的人物。”(注:胡耀邦:《最好的怀念》,载《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7页。)美国的施拉姆教授也称赞毛泽东是一位“不朽的造反者,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注:〔美〕施拉姆著、刘李胜等译:《毛泽东的思想》,305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是毛泽东现象本体含蕴的内在启示。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