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群矛盾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也是党建理论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干群矛盾问题,置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新时期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力图使本文在干群矛盾问题的研究上有一定的深度,使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新时期干群矛盾利益矛盾
一、关于新时期干群矛盾的定位
干群矛盾是指干部与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非协恰关系。干群矛盾之所以表现为非协恰关系,其根源在于干部与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非协恰关系是干群矛盾的存在方式,它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的特点,它在不断出现而又被不断解决中推动着干部和群众向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
新时期的干群矛盾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个领域,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干群矛盾是新时期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同时,它又制约着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干群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反之亦然。
二、新时期干群矛盾的特点
(一)多样性和广泛性。干群矛盾的多样性主要是群众内部阶级阶层分化导致的。改革开放前人民群众主要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构成。而且,他们都被分在不同单位内,他们同干部的矛盾较多地以群体利益矛盾的方式出现,形式比较简单。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种利益群体多元化的状况意味着矛盾主体多元化。不同的利益行为趋向使干部无论在代表、维护和整合群众的利益方面,还是在协调群众间的利益冲突方面,必然使干部与群众产生的矛盾增多。另外,此时的干群矛盾不仅仅局限在政治利益领域,也存在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错综复杂性。少数领导干部腐化变质走向人民群众对立面而产生的对抗性矛盾,以及少数群众由于受敌对分子的挑拨离间和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对抗性矛盾,这些经济、政治、思想观念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网络。
(三)一定条件下的冲突性和对抗性。毛泽东同志曾说“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新时期,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处于不断变动与调整过程中,面对切身利益的患得患失。如果干部协调不力、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干群关系的对立,使本来属于群众间、干群间的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干群间的对抗性矛盾;干部中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还相当严重,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正原则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人民群众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本质上就是冲突性和对抗性。
三、新时期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历史周期律”的作用是当前干群矛盾形成的重要原因。从历史上看,一些比较先进的阶级、政党和集团在未取得执政地位之前,大都提出一些亲民、爱民、给人民带来利益期望的口号,并在行动上有所表现。然而,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往往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原来的口号和原则,直至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是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的。但是,一些党员干部执政后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也出现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搞特权腐败堕落的现象,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干群关系。在原有的对干部的制约手段取消之后,新的科学的刚性的干部监督制约机制并没有随之建立起来。一些干部的自警自律意识逐步放松,加上对外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腐败现象开始蔓延滋长,并愈演愈烈,成为造成干群关系不和谐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从现实来看,利益关系不和谐是形成干群矛盾的主要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就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等执政理念写进宪法和党章。问题在于,在执政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和体制使这一理念有所偏离。改革开放以后,收入悬殊的现象很快凸显出来。贫富差距问题等一些新生社会问题由于触及了部分群众的当前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直接或间接的成为诱发干群矛盾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