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底蕴

时间:2020-12-0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蕴含着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它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旨归,意在培育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情怀。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为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哲学智慧和伦理启示。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散的精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文化,它以“仁”为核心、以“阴阳”矛盾运动为哲学根基,以“和为贵”为价值取向,融“天、地、人”为一体,蕴含着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它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旨归,意在培育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情怀,深为人们所推崇、留恋和怀念。正因为如此,从东方文字到日韩的生活习惯,从武术精要到儒家管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宛如涓涓溪流流淌其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正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和”字。“理在事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可以教育、引导、鼓舞和塑造有和谐思想的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固然倡导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和谐底蕴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启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势必在广度、深度和速度上大打折扣。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任何执政方略,要想取得生命力,一定不可忽视时间沉淀下来的民族智慧,所谓“合则未必成、离则必然败”,故而大凡兴盛的历朝历代大都对文化采取了“逆取顺守”之策。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化育思想与和谐社会健全人格主体的培育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明显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化育思想,闪耀着真善美,凝聚着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传统文化认为,社会的稳定靠家庭的和睦相处,而家庭的和睦靠个人的身心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即形体与精神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的首要条件,所以古人一直倡导“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要实现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求得身心的和谐。孔子把“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看作是君子的五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基调。
今日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期,旧有的秩序已被打破,而新的规范和平衡尚未建立。面对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的鸿沟,个人心态失衡在所难免。富人骄横,贫者仇富,人人心里充满怨恨和忿忿不平。孔子倡导富而好仁,贫而无怨,以平衡个人心态。因为为富不仁易引起众怒,招致杀富济贫,好仁能缓解社会矛盾。贫者存在怨恨心理,妒火中烧便会犯罪,甚至揭竿而起,故孔子教人贫而无怨。
在古代,面对阶级社会的压迫、剥削和苦难,传统文化教人保持心态平衡,弥合灵与肉的冲突,不为物欲所累,坚守孔颜乐处,使身心各得其所。中国传统文化无意泯灭人的求生向上的本性和抗争精神。面对人类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而“铁定”的人的不自由状态,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具有超越精神,求得身心和谐,这并非是阿Q式的自我麻醉。笔者曾见一“成事在天与在人”的争论。“天成论者”与“人成论者”各执一端,争论的焦点是一件事情的成败,到底是决定于天(客观条件)还是决定于人(主观谋事)。在此,且不争事之成败到底在天还是在人,如果一件事情失败了,败局已定既成客观事实,若一味追究人的过错势必把人弄得追悔莫及、生不如死,到头来可能会是人事两空。项羽兵败之际曾言:天亡我,非用兵之过耳!项羽作为一个军事家必定会去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但他说出这样的话,求得一种心灵的超脱未尝不可。现代社会压力重重,有些很有才华_的人成就斐然,可谓“精英”,但仍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对自己过于苛刻、自责,最后把自己逼上绝境,自杀风波屡屡见诸报端,这就是“人成论者”掘起的坟墓。中国传统文化抛开唯物与唯心的争论,专注人的身心愉悦与和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