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机构的变革1
(一)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机构的变化和调整1
(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的改革3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及存在的问题5
(一)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5
(二)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6
三、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9
(一)反对行政垄断9
(二)减少行政审批和改变行政审批的方式9
(三)强化国家宏观调控职能10
(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10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历史上没有什么可供借鉴的例子和经验。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不断摸索,不断改革,政府的职能不断转变,以达到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本文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并对历次政府改革的成败,改革前后机构数目,职能的转变情况作比较。政府机构改革始终无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圈。
其次,经过对我国政府职能现状的分析,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行政垄断大量存在;二是行政审批过多过滥;三是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过弱、微观领域的干预过多;四是社会的管理能力较弱。并提出了对相应措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政府职能存在问题措施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机构的变革
(一)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机构变化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我国政府机构历经多次改革与调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杂勤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的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各级地方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到81个,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这次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进一步的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为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一是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第一次是1960年7月到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构精简1.6万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万余人。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到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到地方各级机关。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万人。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了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量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1966--1975年:“***”中,政府机构发生非常的大变动,1970年,国务院的79个部门撤销合并为32个,其中13个还由部队管理,达到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机构数的最底点。1975年,邓小平同志开始住持国务院的工作,并对各个领域进行整顿,与之相适应,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恢复到52个。
1976--1981年: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恢复了五十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进行了六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7个。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通过改革,国务院有68个部门,其中部委有41个;直属机构有19个,办事机构有7个和1个办公厅。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7915人。但是,由于经济过热,这次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了。这次改革的内容第一是党政分开;第二是权力下放,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三是精简机构;第四是提高效率。
1993年又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这一方案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次改革起点高,力度大。精简合并了一些专业职能部门,人员减半,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3月6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2008年3月11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3月15日,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的职能现状
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的职能的完善与健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我国政府的职能正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些政府机构改革缩小了政府的规模,减少了政府的工作人员;理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理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厘清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管理的方式正向宏观调控转变,以间接手段为主的调控体系初步形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职能有所加强。基本上完成了由计划经济时期在处理革命和建设关系上的以革命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政府的主要职能在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清晰:并将政府的主要职能确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我国的行政体制只是过渡型的行政体制。要建立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我国的政府机构还要不断进行改革。
(二)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