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羊场镇产业结构调整
洪加朗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全国各地纷纷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农业,致使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在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对此,本人以贵州省镇远县羊场镇为例,对全镇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产业结构烤烟畜牧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劳务输出
1.基本情况
羊场镇位于镇远县北部,距镇远县城30公里,处于通往都坪、尚寨、大地的交通枢纽地段,是镇远北部生态农业主产区、政治经济中心和农产品物资集贸地。全镇国土总面积23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776户,19699人,其中农业人口19113人。耕地面积22386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林地22578亩,园地2181亩,牧草地49888亩,平均海拔920米,年平均降水量1278毫米,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34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花生、油菜、烤烟等;林产品有茶叶、油茶、苦丁茶、板栗、梨子、李子及中药材;畜产品有牛、羊、马、猪、鸡、鸭、禽蛋等。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风景旅游区高过河和集侗族寨、苗族寨、土家族寨为一村的休闲度假村,旅游业蓄势待发。
2.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及现状
2.1.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羊场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等党的重大会议精神指引下,历届不断实践科学发展,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主题,大力发展市场农业,通过多次调整产业结构,终于走出了一条符合镇情、符合民意的好路。在多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2003年和2007年。2003年,该镇第五届党政领导班子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1142”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富民兴镇的目标,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个重点,培育烤烟、畜牧业、三茶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两个增长。按照这个工作思路发展到2006年,短短四年时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长幅度非常明显。国民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654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5967万元,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201.5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2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042元增长到2006年的1712万元。2007年,该镇换届后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紧扣时代主题,在深入贯彻实践党的十七大精神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透析了农民收入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在充分立足镇情的基础上,再次确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坚信不移地对前任工作思路作了进一步深化和补充,把“1142”工作思路调整为“1452”工作思路,即:“抓住小城镇建设这1个重点,着力培育和发展烤烟、茶叶、畜牧业、生态旅游4个产业,实施烤烟1万亩、茶叶(绿茶、油茶、苦丁茶)1万亩、优质肉羊养殖示范户1千户、旅游线路1条、1千户特色种养的5项工程,实现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的2个目标”。在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中,该镇取得的成效创下了历史高峰,国民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5967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7000万元,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225.3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4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712元增长到2008年的1998元。
2.2.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羊场镇历届班子通过不懈努力,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有以下特征。
2.2.1.烤烟生产形势良好。全镇2008年种植烤烟11750亩,实现产值1900万元。2009年完成优质烤烟种植10560亩,计划收购烟叶量29000担,计划实现产值2088万元,实现税收410万元以上。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大科技兴烟力度,全镇烤烟发展形势保持良好势头。全年全镇共投入60余万元用于发展烤烟生产,其中新建大型卧式烤房51间,共办镇村示范点12个1918亩,其中镇办示范点3个738亩,村办示范点1180亩。烤烟用电工程已全面启动,烟水配套工程正在深入顺利实施。
2.2.2.茶叶产业建设迈出新步伐。羊场茶叶关已建成茶园连片基地450亩,周边农户零星茶园5000亩,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茶和本地小叶茶,目前茶苗长势良好,部分茶园基本封园,预计丰产期后年产茶青可达10吨以上,茶场还建有管理用房两栋,加工厂房两栋,休闲山庄一座,场内水、电、路等设施已基本完备。为了充分发挥茶叶效益,带动老百姓生产茶叶的积极性,已于2009年5月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将茶园承包给黎平侗乡呀啰耶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计划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目前已开发出羊场云雾山、青龙毛尖等深受广大饮茶爱好者青睐的产品,茶产业已逐步发挥出效益,茶农得到实惠,给羊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3.畜牧产业效益凸显。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羊场镇重点实施养羊项目,2009年该镇在大窝塘、石板凹、金盆建设了3个优质肉羊养殖示范区。计划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到2010年底实现肉羊养殖专业户达到500户以上,建成全县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和最大的肉羊交易市场。目前,全镇共有生猪存栏1.77万头,牛存栏0.87万头,羊存栏0.94万只,养猪15头以上的有7户,养羊20只以上的有24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6月底,全镇出栏生猪354头,实现产值35万余元,出栏山羊368只,实现产值12万余元,出栏其它家禽2360只,实现产值8万余元。
2.2.4.旅游经济蓄势待发。该镇辖区内省级风景名胜区高过河由贵州青酒集团负责开发经营,于2006年底动工兴建,目前已投资3000多万元。如今高过河景区道路全面贯通,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旅游村寨错叠建成,各个景点包装一新,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一个崭新的集观光旅游、漂流休闲、考古探险、度假娱乐的复合型风景名胜旅游区展现在世人面前。自2009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天接待游客130人以上,兴起农家乐11家。
3.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已经加入WTO,农产品市场逐步开放,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出现结构性过剩,农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及市场双重约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常规农业占主导地位仍然明显。全镇9个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养业为主,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高寒,农作物产量普遍较低,平均亩产水稻只有400公斤、玉米200公斤、油菜100公斤、洋芋2000公斤左右,其他农作物也非常低。由于产量低,除去劳动力、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外,农民已没有什么利润,所以,在种植业方面,农民一年的辛劳只能填饱肚子。在养殖业方面,只有少部分群众接受了良种良法科学饲养,大部分群众还是采用传统的喂养方式养殖本地品种,由于长速慢、出栏率低、饲养时间长、成本高、利润很低,效益不太明显,因此,畜牧业的发展滞后,很多农户还存在“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换油盐钱”的小农思想。由于传统常规农业占主导地位,导致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品种结构单一,承受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一旦市场变化,将受沉重打击,农民收入将大幅度下降。因此,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羊场这个农业乡镇要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必须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开辟多种经济来源渠道,才能保证镇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羊场镇经历了曲折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至今为止,不少于4次调整,其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是2003年。当年该镇抓住“南烟北移”的大好机遇,乘着烤烟政策的强劲东风,大力发展优质烤烟,实现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78.6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2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比例实现历史性突破。从此,烤烟生产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的主导产业。发展到2008年财政收入已突破4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8元。同时,羊场镇党委政府也注重培育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但由于受各种机会和条件的限制,收效甚小。所有农民家庭开支如学生上学、看病吃药等均是靠种植烤烟,卖粮食、禽蛋等来维持,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三是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总体来看,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择业门路广,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目前大部分农民仅局限于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大部分从事城市建筑、装潢、家政、餐饮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同时,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对现在目前岗位能够适应,但是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单靠体力劳动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尽快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从该镇目前情况来看,有相当部分农民不熟悉商品生产知识,不了解外界市场信息,接受先进生产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自身收入提高。以天池村为例,该村共有483户1999人,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53人,占全村人口的2.7%;受过初中教育的350人,占全村人口的18%;其余群众只受过小学教育。通过了解,90%的村民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不高,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作出准确判断。因此,提高全镇1.9万多农业人口的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任务。
4.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一个乡镇要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要根据镇情实际,以产业基础为依托,以发掘潜力为手段,以放大优势为追求,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根据羊场镇的镇情及当前的形势,镇域经济发展必须跳出传统常规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圈子,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整合资源,突出规模、特色和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寻找经济增长的突破口,达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本人认为羊场镇今后的发展应该“以烤烟生产为龙头,以畜牧养殖为突破,以三茶建设为品牌,以生态旅游为依托”,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这是羊场这个农业大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并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4.1.做大做强烤烟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科技的投入,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由于近几年粮食价格极不稳定,农民增产不增收,所生产的粮食只能保吃饭,而钱袋子是空的。要解决农民既能吃饱饭又能把钱袋子装满的问题,就是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因地制宜,面向市场,转变思想观念,向他们灌输市场经济意识,发挥传统优势,采用先进技术,集中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逐步形成规模,打造区域品牌,使他们自觉地面向市场安排农业生产,种植市场销路好、商品化程度高、资金转化快的农产品。就羊场镇目前的情况看,发展烤烟无疑是最适合的产业。羊场镇有9个村128个村民组,共22386亩耕地,有103个组20000多亩土地适宜种植烤烟;同时,羊场属老烟区,已有多年的种烟历史,群众掌握种烟技术,并在前几年烤烟生产中得到了实惠,群众种烟积极性较高。另外,烤烟从播种到变现只需要10个月时间,投资回收周期短,见效快,是高效创税农业,又是镇远目前唯一的订单农业,不愁销路。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对行业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国烟草行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在未来10年内,在国际烟草行业中将成为最具潜力的烟草市场。因此,作为羊场这个烤烟乡镇,就必须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发展烤烟大镇、大村、大户,实施生产优质烟叶的发展战略,号召坚持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加工、社会化服务,努力扩大面积,提高单产;推广科技,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做大做强烤烟产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4.2.深入推广畜牧养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羊场镇有草山草坡近5万亩,非常适宜发展畜牧业,而且在2003年前,就建了优良牛种配种站,并取得成功,配种成功率达58%。几年来,已输配成功600头左右,品改牛体型较大,已得到了农民认同,但由于饲养管理跟不上,长速较慢,出栏时间长,饲养成本高,效益不很明显。群众未真正认识到畜牧业的巨大效益,畜牧业发展未成规模。早在2003年贵州青酒集团已与贵州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建立“贵州西南喀斯特肉牛生产基地”,该基地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它对镇远周边县市养牛业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给羊场镇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给羊场农民带来了一条生财之道。为加快畜牧业的发展,羊场镇通过小额信贷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并做成示范点。镇政府帮助引进优质种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分发给养殖大户饲养配种,实施品种改良,并引种了优质牧草——皇竹草。目前全镇共有皇竹草种苗基地600亩,进而可推广到1000亩以上。皇竹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短期瘦牛羊育肥的主料。经有关专家测算,平均每亩皇竹草基地每年可产草1.5—2万斤,可养牛3—5头、羊50只(实行圈养)。优质畜种的引进、皇竹草的种植,为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另外,近几年来在镇远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贵州省百万优质肉羊养殖项目”落户羊场,并发展成一定规模,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肉羊饲养量达到1.6万只,其中出栏2300只,仅养羊业农民收入达66万元。截止2009年4月底,全镇肉羊存栏1.64万只。由此可见,畜牧业已成为羊场农民收入增加的新亮点,将成为烤烟产业的有力支撑,继续深入推广畜牧养殖,必将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渠道。
4.3.加大茶叶培育管护力度,致力打造知名茶叶品牌。茶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因为茶叶本身的属性能解渴能给人健康,而茶文化能净化心灵,提升人的修养。羊场是一个典型的茶叶大镇,地理气候条件较好,生物多样性大,有很多产品极具开发前景,如茶叶、苦丁茶、油茶、野生中药材等。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走俏国内外市场。近几年来,曾有省内外部分茶叶专家到羊场考察时指出,羊场境内无工业企业等污染源,自然环境优美,可以抓住机遇,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和没有受到污染的有利条件,有规模地发展加工毛尖茶、苦丁茶、中药材、茶籽油和山野菜开发等特色产品,使之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因此,笔者认为,羊场应该充分发挥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按照“突出地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大营销力度,做好精深加工,提升产品质量,狠抓生态茶园建设,大力推进品牌整合,培育壮大茶叶产业”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茶叶种植加工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茶叶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打造,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做大,做出品牌。
4.4.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羊场是镇远的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65%左右。羊场素有“春花、秋红、夏凉、冬雪”的特征,即春季可看花、夏季可避暑、秋季可观叶、冬季可赏雪,一年四季皆有好景致,曾被广大游客誉为“现代生活的天然氧吧”和“人类洗肺的天然手术室”。辖区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高过河,景区内有国家一级景点3个,二级景点20多个,其高过河被誉为“一条会唱歌的河”,是贵州向省外重点推荐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已成为羊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后发优势,成为羊场对外开放的“绿色名片”。为把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从1998年以来,镇远县委、县政府历届班子曾经多次专门聘请专家组对高过河发展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从龙头产业的战略高度对旅游业发展重新定位,把羊场高过河打造成为继施秉杉木河、镇远舞阳河的后花园,直到2006年底,高过河景区开发方案正式成熟,由贵州青酒集团出资开发,于2009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从目前开放初期来看,旅游形势比较火爆,慕名前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但要把生态旅游产业提升为富民兴镇的支柱产业,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重点要做好几个方面。一要彰显特色,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做好观光、漂流等项目策划,真正奏响生态旅游“协奏曲”。二要重点打造一些品味高雅,特色鲜明的富有山水神韵的生态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森林旅游、生态农庄、乡村宾馆、农家乐、垂钓等等,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比较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要大力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工艺品,大力发展购物、娱乐、饮食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要尽可能鼓励更多的村民参与,支持有条件的大户率先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加入,使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从而,使单一的观光、漂流向综合型经济转变,不断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5.加大劳务输出和农民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劳务产业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羊场镇的一大优势产业。羊场镇有1.9万多人口是农民,其中劳动力8000多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必须把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作为主攻方向,紧紧抓住培训、就业、增收三个环节,注重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通过组织大规模、技能型、外向型的劳务输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政府统筹、农业牵头、整合资源、多方配合,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农村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培育农村劳务中介组织等,逐步建立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完善镇、村和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强化劳动就业服务功能。通过这些措施,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以上几点建议,是羊场镇未来发展的必走之路。但值得强调的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强引导和服务,要充分尊重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不要干涉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应积极想办法引导农民尽快进入市场,确立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出市场主体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财富,特色就是竞争力,谁拥有特色经济的优势,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邓小平同志曾经教导我们:“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目前,羊场的产业结构已调整出基本的框架,笔者相信,只要当地政府坚定信念,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思路并深入实施,广泛动员群众紧跟调整步伐,未来的羊场将会更加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