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镇远县“三农”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0-12-19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对镇远县“三农”工作的思考
中共镇远县委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杨双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
一、镇远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
镇远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总人口26万人,我县共有农业用地183765亩,涉农人口22.46万人。近年来镇远县在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县“三农”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08年,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富农惠农政策,克服了重重困难,农业农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47万吨,烤烟种植面积28255亩,产量62582担,是我县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7元,同比增长8%。二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肉类总产量达到8017万吨,同比增长9.97%,畜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烤烟、蔬菜、“双低”油菜、桑蚕、茶叶等特色作物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产值提高。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9500万元。青酒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以铁溪为龙头的乡村旅游村寨建设方兴未艾。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建农村安全饮水26处,解决了1995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烟水配套工程5处,完成新增灌溉面积1400亩,改善面积7000亩;修通通村公路162.6公里;新建沼气池2121口;病险水库得到有效治理。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51976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三个试点乡镇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正在加紧实施当中,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18.29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97%。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两免一补”全面落实,继续加大对农村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面。五是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完成异地扶贫搬迁80户417人。
二、镇远县三农问题的制约因素及原因
(一)农业发展基础脆弱。镇远县属欠开发、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发展基础相当脆弱。一是自然环境恶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生产方式原始粗放。多数人口居住在边远山区,地少物薄、信息闭塞,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二是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作用发挥有限,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一是农村公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后期管理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是信息落后。作为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广大农村还没有普及开来,外界的先进观念和技术难以在农村传播。三是农村教育、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基础教育和基本卫生医疗难予保障。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受群众思想和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影响,土地难予向种地大户和经营农业的企业转移,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模不大,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农业产业生产能力不强。
(四)农民素质有待提长。农村大部素质高的年轻人都已外出务工,留守耕地的大部分属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自身素质较低,而且大部份没有一技之长,对扩大再生产有畏难思想,新技术、新经验的推广比较困难,缺乏市场经济意识。
(五)农村基层组织亟待加强。部分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两委”干部年龄大、文化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一些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在开展村务公开、抓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不好;多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滞后,既影响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方便群众办事。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行帮扶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干部、部门定点帮扶农村发展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群众不富裕、农业不发展、农村不进步,决不脱钩;积极探索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职机制,加强村级领导力量,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考核力度,将“三农”工作列入乡镇及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要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二是要抓重点产业,培植精品,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进一步优化中烤烟、桑蚕、蔬菜、养殖等产业,在培育精品、发展精品中,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和规模。三是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三)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二是加大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模式,积极引导商业银行资金回流农村,建立完善的支农金融体系。三是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四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三农”,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五是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开展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纽带的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进行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群众生产活条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抓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扩大农村客运线路,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和开发力度。大力提高机械化耕作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封山育林,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植被恢复与重建,提高森林覆盖率。
(五)完善土地合理流转制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对已在城市落户的农户或外出务工无劳力耕作的土地,采取收归集体所有或转租、出租给种养大户以及涉农种养企业经营;二是对闲置土地和低效土地,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转租、转让和招标”等多种形式,从农户手中流转出来,由农技人员、种田能手、农民经纪人以及涉农企业等进行规模经营;三是针对需要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的具有发展优势的农业产品基地和企业用地,由企业采取转租、出让、参股等形式,合理聚集土地资源,形成规模,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四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市场的培育,打破土地所有制结构,允许农村土地合理开发、改造、租赁、买卖、自由流转,以此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农村规模投入的吸引能力和竞争能力。
(六)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一是采取措施,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三是进一步充实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农技人员等公共服务人员,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四是通过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科技特派员入户、示范带动等途径,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大力推广普及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八)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一是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进和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企业,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和产品上档升级工作,促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切实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等)精品,做大做强旅游业;积极发展各类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拓宽农村富余劳动的就业渠道。
(九)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一是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学点分散的实际,结合全县建制调整和城镇化建设,适时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进一步集中人、财、物力办好学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规划,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加快乡镇卫生院与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整合和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公共卫生资源,提高全县医疗整体水平。三是加快农村文体设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快电视宽带网络向农村的延伸速度,尽快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四是逐步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制度,加大贫困农民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务工农民逐步实行养老和医疗保险,完善工伤保险。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