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浅论高校去行政化的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摘要】高校去行政化是指高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是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对推动当下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的改革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高校的去行政化是现阶段一个热议的问题,本文简单讨论了我国目前高校去行政化的环境、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去行政化高校管理行政管理
一、我国实施高校去行政化的基础考虑到我国目前的高校环境和体制,高校在近期内还不大可能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哪怕是部分权力,大学的领导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也不大可能完全去学术化,教授在短期内也还不大可能完全从边缘走到中心。在我国高校,存在着巨大的去行政化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条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条件应该说已经成熟,高校该如何改革,大家基本上也有共识,当下最需要的,应该是能够担当和敢于担当的改革者。这个改革者,既可以是高校的领导(比如党委书记、校长等),也可以是行政部门的各级领导,也可以是各个院系的领导。目前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高等教育改革呼之欲出,仿佛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改,但却少有人去做实验。
(二)高校具备制度建设的基础任何一级的改革者或者任何一个敢于担当的改革者,都应该注重制度建设,而高校内部管理的核心基石就是:要努力打造一个决策过程自下而上的平台和制度。在这个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优化过程中,无论是教授委员会还是广大师生,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当下高校的现实情况看,无论学校也好,职能部门也好,亦或是院系也好,要想做到决策过程的自下而上应该不难,难的是想不想做、如何做以及如何不把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当作是推卸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一种手段。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牢记的是,决策过程的自下而上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经西方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可行之道。
(三)制度建设需要制约因素决策过程的自下而上,需要由来自下方的相关人员的学术水准与职业操守作支撑,更需要健全的机制或制度加以制约。由此而言,在高校改革的浪潮之中,作为高校主体的广大师生,特别是教师,应该更加具有主人翁意识,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去谋求发展,承担起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及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有了改革的先行者,有了来自师生的大力支持,搭建了良好的制度平台,这三方面的合力,一定会加快中国高校改革的步伐,也一定能使中国高校在新世纪更健康稳步地前进。
二、我国实施高校去行政化的探索
(一)探索教授治学的制度是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要充分依靠和发挥教授在高等学校运转中的参与及决策作用,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校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系统形式,依法保障教授参与高等学校的民主管理与决策,提高教授在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管权,提高高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去行政化是个加快循环的过程,学校行政化的机构和体制大的趋势已经形成,只能逐步改变;去行政化应该从新落成的学校开始,从当下开始,对新建立的学校去行政化,进程应该还是可以的。去行政化不是说把行政级别去掉就完事,应该有配套的制度。顾秉林举例说,如果不要现存的行政级别,那么将来政府从学校里选人,将有怎样的制度衔接,这都需要考虑。
(三)政学分离,找准学术与行政的平衡点政学分离在国外早已证明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美、法、德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早已摆脱官场化、行政化弊端,实现高校自主管理,高校实行高度自治。而在我国高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高校行政化、官本位积习深重。因而,全国政协委员《内控指引》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郑兰荪院士曾直言: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在规模大小或院所系科设置,而在大学独立、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等现代办学基本理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
国内外一百多年的实践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对外是自主办学,对内是学术自由,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创新这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组织中的权力作为一种行政力量,只有与专业权威不形成冲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认同并接纳,否则很难产生积极的效应。高校行政必须彻底打破官本位
思想,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行政理念,而体现这一思想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就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从学校内部讲,要强化学生和教授的话语权。这两个群体的话语权强了,行政化倾向就会弱化。
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