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蕴含的行政管理思想例析

时间:2020-12-2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包罗万千、为后世无限推崇的经典着作,蕴含着精辟的、深刻的行政管理学思想。本文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针对行政管理工作者个人修养的要求、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维持的原则以及行政管理的若干要义来阐述《论语》中体现的观点和智慧。

[关键词]《论语》;行政管理;管理者

行政管理一词出现于十九世纪末,由德国学者施泰因首先提出。行政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以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实现组织系统化、工作方法程序化、机关事务计划化、工作要求标准化等,以达到权责分明,追求实效为内容的传统管理时期;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N-"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等重要理论引进行政管理科学的科学管理时期;以及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将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理论和方法引进科学研究的系统管理时期。直至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管理工作者致力于对行政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以期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目的。

然而事实上,在与欧洲大陆相隔千万里的遥远的东方我们的华夏大地上,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孕育出精辟、深刻的行政管理学思想。那个开辟人类管理文明新篇章的伟大的先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孔子。那部包罗万千、为后世无限推崇的经典着作,就是《论语》。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将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

《论语)--十篇,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因了它的独立性也造就了它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说,后世子孙,无论士农工商,都可以在《论语》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即使到了两千五百多年以后的今天,《论语》中的很多话依旧像是对我们说的一样,可以让我们回味无穷。

一、《论语》与行政管理工作者个人修养的提高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如果一个行政管理者没有学习的热情,整天忙于日常事务,不但原来的知识甚至思维习惯等会停滞不前,眼光和心胸都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反应也会越来越迟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果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步,随时都可能被淘汰。企业要进步,没有管理者的学习提高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

有记者曾经问李嘉诚:你今天的成功究竟几分靠机会、几分靠努力?他说,在他当学徒的时候,不管工作多么辛苦多么劳累,他都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此每天都有提高,而看到不学习的同事每天都一样。在全球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今天,把是否有学习意愿看成是衡量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已经是国际上管理者的共识。在一本美国出版,由51位世界顶尖管理大师的文章汇编而成的《未来的组织》(111eOrgani.zationOfTheFuture)中写道最理想的雇员是具有能力及勤学好思的人。学习过程正是开始于受雇之日。健康组织的雇员将把日常学习作为个人及公司成功的关键要素。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自己要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应该将是否勤学好思当成是选拔、考察、提升其他管理者的重要依据。一个领导者只有自己是勤学好思的人,他才懂得勤学好思对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企业层次的重要性。许多在华时间长、积累了较多人事管理经验的外资企业,往往不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宁愿招聘一些没有经验、但个人素质较高、且有学习热情的新人来培养。这是因为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不同,而人又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形成了某种管理习惯,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就很难适应新的管理要求。所以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勉强改变那些已经形成某种不良管理习惯的管理者,不如重新培养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不良管理习惯的管理者,让他们直接按照本企业的要求去做。由此可见,学习不只是增加知识,也是不断战胜惰性、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

不热爱学习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管理者。

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会免不了有犯过的时候,孑L子允许犯错,犯错后只要勇于承担,勇于改正,依然是人人敬重仰佩的君子。知错不改,才是不可饶恕的过错。领导者不但要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还要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上级、同事、下属。有了问题首先反省自己,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并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一味找客观原因,推诿推卸。

一个行政管理者,若想在日常工作中如鱼得水、运筹帷幄,仅仅掌握管理学上的技术是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更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工作者应该是被大家敬佩和信服的。就像带兵打仗一样,一个管理者只有在应该站出来的时刻挺身而出,才能让被管理者心甘情愿地尽心尽力地工作。

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便是这样一种让人向往的一种境界:看起来很威严,不可侵犯,让人心生敬畏,和他接触时却觉得很温和,温厚,但讲的话却很严正,严厉,让人肃然起敬。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领导,这些领导总是那样让人衷心敬佩不已。

二、《论语》与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信任原则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行政管理者和上下级之间彼此要建立互信、坦荡的关系,否则下级因为对你不信任、不信服而对你的命令心存怨懑,上级因为对你心存戒备把你的进言认为是对他的毁谤。如此,工作就很难开展、很难做好了。

信任力,实际上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影响企业健康的软性指标,信任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道德现象,更是一个关乎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来讲,组织内部建立充分的信任可以切实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执行力、创新力、向心力及忠诚度与归属感,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更能使被信任者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并释放能量与潜力,有时,信任还能使被信任者发现自身的价值。提出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这一观点的美国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曾经自豪的说:我信任我的员工,他们也信任我。因此,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为企业打造一件信任的铠甲需要七片甲叶:诚信、辨析、公平、能力、仁爱、宽容、负责。首先披上这身铠甲的人应该是企业的管理者,其在将铠甲上的光辉照耀到每一个企业中成员的身上,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企业成员效仿,最终使整体变成一个充满信任的组织。想把信任注入组织中,必须由最高领导者开始,由上至下,才能推行并落实,反之,必然流于形式,失去作用。

三、《论语:》所代表儒家思想的管理要义1.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因此,在儒家管理哲学的系统中,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2.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重礼,这样的名句不胜枚举。而在行政管理的层面上究其原因,是因为礼曾经是有效的一种组织原则,孔子想通过它从外对社会加以控制,以重新建构一个如五帝三王时期一样有序的管理机制。但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兴礼的外在手段难以形成持久的作用力。于是《论语》提_出了仁,从管理学角度看,仁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和强化措施,旨在以精神价值为导向,通过教育、鼓励、说服和树立理想等方式,激发行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理性自觉。春秋时期,士阶层甚行的背景下,士的人格缺陷也显露出来,孔子希望通过仁来达到提高道德水准的目的。另一方面,礼固有的机械性和强制性特质,很容易造成上下级的紧张关系,而仁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解这种紧张关系。

所以,孔子在组织关系的协调上所特别重视的是人际问的感情交流,他主张通过人情这个调节器来协调社会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仁爱(人际感情融洽)来求得人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带有浓重人情味的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可见,《论语》中的礼与仁,实际上是外在控制手段与内在激励制度的统一。一个组织既要有一个强制性的外在控制手段,又要有和谐的内部激励制度。

综上所述,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协调组织关系、调配人力资源以达到提高组织行政效率的最终目标,每一个行政管理工作者都应该好好学习《论语》,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赐予我们的智慧养分,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绽放光芒。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