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间地带”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0-12-2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以下是一篇关于文化“中间地带”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特别是针对一些跨领域、多重性质的文化“中间地带”,单一的政策路径设计难以奏效,推进中难以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因此正确处理好文化“中间地带”问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关系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如何处理好政府积极作为与尊重产业规律的矛盾,协调好政府、市场和文化单位三者动态关系的关键节点。

制度设计空缺产生文化“中间地带”

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系统性和协调性问题,因政策与实际情况脱节,导致政策的针对性差而出现改革的空白地带。同时,文化体制改革远较单纯的经济领域改革复杂,文化生产和服务存在特殊的价值引领和文化导向问题,存在着权力、利益和价值的矛盾关系,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导向。文化“中间地带”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必须加以区别对待。

1.文化单位改革转型中有很多领域既有经济属性,也有公共服务属性,很难单纯以产业属性或公益属性来区分,因而成为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中间地带”。在当前国家执行各行业“十二五”规划期间,总结十一五文化建设的成就,更加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系统性,总结存在的问题,找到症结,会更加有利于推进改革。比如在出版行业,除了几家出版社保留事业性质之外,绝大多数出版单位都要求转制为企业。截止到20XX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177家出版社,约占我国出版社总数三分之一,已全面完成转企任务。除1家出版社停办退出,其余176家都已换了“企业身份证”。实际上按照现在的分类标准,有的一家出版社本身就可能兼跨两种属性。比如民族出版社,依据我们分类标准的规定,民族语文类的出版物就是公益性的,汉语文字读物就是非公益性,就该回归产业走市场;人民出版社是公益类出版社,可其很多出版业务却是面向市场的产业化行为,显然又与公益性定位和身份归属相冲突。民族出版社的定位和职能划分中,包含了公益性和产业性,“一社二性”无疑给它的运营和壮大带来了束缚手脚的政策障碍。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人民出版社,因为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它该如何定位和解决好副牌东方出版社的产业发展问题?与此相类似,在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推进中,盲文出版社是被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必转企改制。但它的具体运营管理是否也可以允许引入社会资本,增强提供服务的能力问题。

因此,经营性产业和公益性事业是一种互补和可转化的功能类型区分而已,文化的价值属性内在地规定了不同形态文化的公益性特性。制度设计中要有统一的实施政策细则,不能在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中背靠扶持性优惠政策,享受事业单位的补贴和财政扶持,又去市场上进行不公平的竞争,无意之中相关的政策给市场带来了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困境。

2.从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由于没有根本性、系统性制度设计,有的改革制度设计存在着缺失,特别是文化单位类型划分标准偏于粗疏。在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市场化是文化管理变革的方向。因此,明确划分文化领域不同行业文化单位的属性,明确了公益性文化服务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分属问题,把具有产业属性的文化单位复归市场,借助于市场性机制搞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成为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设计的宗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标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部分文化行业的特别领域或“中间地带”就存在着政策适用性难凑效的问题。电视台、报纸杂志都是内容产业,因为内容侧重点不同(电视台主要是频道的差异)就采取不同方向的改革路径,这实际上是一种静态化的观点,人为割裂了同一文化单位的不同侧面,不太符合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媒介融合的整体发展趋势。在媒体领域的这种人为切分,在网络传播中就消弭了界限。特别是“三网融合”从技术层面打破广电、电信、互联网分业经营的格局,必将重组文化产业链。它将极大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并为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提供机会。未来传统的文化业态将发生根本转变,逐步实现报纸、广播、电视、杂志、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媒介形式深度融合。数字内容产业的系统开发,将实现信息跨媒共享、资源跨行配置、文化跨域交流,极大地刺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而现在的设计思路恐怕难以破解现实的困惑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

3.实施性路径和程序型设计规定不宜太明确,否则很容易限制地方的改革和探索。一方面,程序性或技术性规定,在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落实中是改革推进的一些关键环节,如果没有程序化、没有标准化,很多管理制度和政策就会流于空泛难以落地实施,推进改革就必须要把实施的举措具体化,同时一定要有一种系统性的设计,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因为文化行业和门类的复杂性,同样的改革却因为隶属关系、计划经济时期带来的行业系统的差异而呈现出了复杂性。比如同样是文艺院团改革,文化系统所属还是隶属于其他的行业部门,在改革的条件、具体实施政策等方面就涂上了部门“行业”的色彩。另一方面,针对具体的改革实施路径和改革实现方式等问题,又必须尊重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为地方的创造性预留空间,避免国家政策没有考虑各地发展的实际,一刀切地推行同一个政策,忽视了各地发展的实际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难以取得预期的改革成效。

解决文化“中间地带”问题的对策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等原因,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往往成为文化发展的瓶颈。但制度设计的创新,往往能够突破运营资金短缺的瓶颈,促进文化服务的实现,解决了政府资金供给不足和文化服务供给短缺的“双重失衡”。针对不同文化“中间地带”类型,要创新不同的文化政策,寻求文化管理机制的有益探索。

1.产业形态明显但公益性更加突出的文化类型。针对公益性强和意识形态弱的公共性服务文化内容,政府的角色是对这类文化单位既要松绑更要扶助,支持的同时探索多种形式参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甚至参股、控股,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演艺行业作为经营性文化产业类型,主要依托市场的机制来运作,因此市场化成为国有院团改革的路径设计。但演出产品具有传承文化、构建社会价值的文化功能,公益性特征凸出。特别是各种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演艺品种,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家园,成为维系民族记忆的生动载体。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态,演艺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特质,其本身具有传递文化精神和艺术美感的作用,对社会和公众具有美育的责任。演艺产业同时也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具有提高城市品质,树立城市形象,增强国家(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2009年9月成立的贵阳交响乐团,建立了一种新的“政府支持+民企赞助+董事会运营”的模式,体制和经营模式上体现出了创新和示范的意义。贵阳交响乐团以民营资本为主,管理上也更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交响乐团的管理体制。作为中国首家民办公助交响乐团,交响乐团的管理运营由董事会负责,星力集团每年注资1200万元,市政府每年注资200万元,并将贵阳大剧院交付乐团用于办公、排练和演出。贵阳市政府每年还将定期购买乐团的音乐会门票,用于向社会普及推广交响乐艺术。贵阳交响乐团的这种模式,既满足了我国民众对交响乐艺术的需求,又解决了因为消费水平低无法形成有效市场的培育,更为交响乐艺术院团的资金需要寻找了突破口,拓宽了政府之外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从而保障了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星力集团对贵阳交响乐团的投资和贵阳市政府对交响乐艺术的支持,为我国交响乐团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典型,探索社会力量介入艺术投资的社会再分配机制的形成。

2.公益性形态凸显,但又必须做产业化运营的文化类型。比如如何对待公益性更为突出的学术期刊的产业化经营问题。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中,根据不同类型报刊分类区别对待,把产业化和市场化作为改革的方向。以时政类和非时政类作为划分报刊的标准,时政类则是公益性,非时政类则是产业性,并且以此作为是否可以采用产业化运作归类的界定标准。这个标准人为割裂了同一文化单位负载功能的不同侧面,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细分报纸期刊的类型。比如,如何对待公益性更为突出的学术期刊的产业化经营问题?我们国家源于以往区域性和层级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期刊,如今把全国的期刊放在同一个市场平台前平等竞争,如何处理好不同的刊物所享有的体制内或行业内的优势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与平衡,将是新一轮报刊改革的着力点。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最新统计资料,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各类期刊的所占数量分别为:①综合类485种;②哲学、社会科学类2456种;③自然科学、技术类4926种;④文化、教育类1204种;⑤文学、艺术类631种;⑥少儿读物类98种;⑦画刊类51种。在近1万种期刊中,真正走向市场的大众化期刊比重很小,绝大多数都是学术类期刊。而学术类期刊,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技术类,都肩负着传播文化、倡明学术的使命,不同的期刊经营状况千差万别。因此,若依据现在的标准把大多数学术类期刊推向市场,那么很多就会堕入靠卖版面借以求生存的危途,无法保证学术期刊的水平和质量,不仅传播学术文化的目标无法实现,也阻遏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责任目标的实现。在英法等欧盟国家,新闻出版产业是作为特殊产业来对待的,新闻期刊业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税率低为5%,英国对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学术类出版机构不仅免税还有财政补贴,支持鼓励文化传播。

3.发展产业首先要摆正政府的角色位置,合乎文化产业规律的自我约束和有限作为才能真正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包含各种中介机构)和文化单位三者间的关系。政府自身在完善配套改革基础上,要规范行为并强化产业意识,避免因“非产业化行为”干预破坏市场环境,产生产业发展的“市场挤出效应”问题。比如推进演艺产业回归市场的过程中,“公益性演出”如何界定,需要更加明确,避免公益性演出对演艺市场的挤出效应。演艺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为必须适当和有限度,否则,政府的不当作为可能会直接影响演艺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挤兑了产业空间,客观上造成了对演出市场的破坏和不公平竞争。政府部门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公益性演出与经营性演出活动之间的边界,一些由政府部门主办的演出活动,特别是一些国家级或国际级大型活动,大都采取非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大量赠票和对演出经营场所长时间的占用,不计成本的投入,既造成了严重的“市场挤出效应”,也严重损害了演出市场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使得演出企业难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因此,要维护演艺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界定清楚商业性演出与公益性演出的边界,减少政府组织的汇报性、献礼性演出活动。坚决杜绝赠票,即便是公益性演出也要通过市场化机制,采取低票价窗口售票的方式。对于节庆性的广场演出,政府要加强规划和引导,由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承办,文化馆站和专业艺术院团帮助辅导,以提升演出质量。这既有利于真正热爱艺术观众群体的培养,也不会破坏和影响其他商业性演出的票房,积极培育演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在文化体制改革路径设计和实施操作中,统一规定和具体实践都要留有足够空间,尊重基层和地方的首创精神。特别要允许鼓励地方政府采取灵活的方式举措经营不同的文化单位,不论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还是转换经营体制机制,不宜做硬性的规定,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比如在演艺产业市场化改革方向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不论是围绕演出院线建设的演艺产业链建设,还是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艺术院团的改制或转换机制问题,在改革整体推进的前提下一定要允许不同地区根据各地区实际创造性地创办文化组织运作形式,不宜一刀切。实践中已经涌现了一些创造性探索:东莞市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东莞市保利玉兰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全面负责东莞玉兰大剧院及其附属设施的经营管理。把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演出资源、管理经验、品牌效应,完美嫁接到玉兰大剧院身上,换来剧院跻身“中国十大剧院”之列,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内容。

同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深化国有院团改革的基本方法,就要允许地方政府的尝试和自主性选择,从而明确探求各类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改革途径。比如茂腔剧团是山东高密市的一个国有文艺院团,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茂腔获得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茂腔剧团也成为了这个鲁中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名片和形象代表。由于地方经济很发达,当地政府每年拿出几百万补贴剧团,剧团每年的固定演出节目也成为活跃小城生活、繁荣小城文化的重要内容,地方并没有改革院团的动力,也并不想把这个剧团转企改制,而是更希望把这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传承和发扬。这类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艺院团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市场化程度低经费短缺往往是他们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院团的改制与否既不是改革的唯一目标也不是第一位的问题。

总之,文化体制改革呈现出了非常复杂的状况,文化单位类型差别很大,因此制度和措施设计要配套系统,更加明确政府管理主体、文化单位主体和其他市场化服务主体的身份,寻求不同主体间的动态平衡,处理好文化改革繁荣文化传播价值的根本目标,从而调理好政府权力、市场利益和文化繁荣的关系。

(高宏存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博士;牟晓春系北京市政协信息处副处长)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