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战略与任务

时间:2020-12-2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欢迎浏览,sxsky小编为你提供的一篇关于“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战略与任务的毕业论文

这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大战略步骤。文化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经历的从无到有、从隐到显,并成为单独板块的过程,显示了规划由重在物质生产的“增长型规划”向重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构型规划”的进一步演变,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贯穿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当前,在文化越来越彰显为经济社会发展先导力量的同时,文化自身也进入了战略清晰、规划具体、目标突出、路径分明的新阶段。这是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标志,更是中国文化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它预示着公共文化服务将活跃在民生幸福的大舞台,文化产业将融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整个文化建设将在社会发展前沿大力推进。

一、“十二五”文化规划的意义

谋大势者得大势。文化规划的本质,是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体现政府关于文化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引导责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规划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战略布局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各级党委政府对于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文化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体现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文化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重大决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文化发展事关国之大计,民之福祉。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从战略出发、从全局谋划,科学规划文化发展中长期目标、任务和措施,才能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促进文化科学发展。规划能够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没有规划的文化发展是盲目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中必然要走弯路,会造成方向的迷失、战略的失误和人力财力的浪费,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因此,必须通过规划,引导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以具有约束力的方式促进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是文化发展在政府工作层面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规划一经法定程序的认定,就成为一定时期内政府共同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文化发展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指导文化领域发展、明确文化工作重点、决定重大工程立项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路径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有利于文化建设进一步由虚入实、由软变硬、由口号变为行动。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规划具有预见性、先导性,体现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是社会资本流动的指南针和风向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一经公布,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促使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不断升温。出版传媒行业当日率先成为A股市场的领涨板块,平均涨幅超过3%。文化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进文化领域,文化产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目前,社会普遍期待“十二五”文化规划能带来更吸引人的文化图景、更明晰的发展路径和更可靠的政策保障。规划的出台,必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市场资源,引导社会投资,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二、“十二五”文化发展的趋势

“十二五”正处于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未来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首先,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基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表现出新的文化自觉。“十二五”规划对文化建设的布局谋篇,其意义不只是确立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基本架构,更意味着文化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加快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许多地方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强市强区的目标,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条件。社会力量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则为文化发展打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二,文化发展与改革的探索更加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十六大以来,随着文化发展与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化,认识也在日益深入,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论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文化发展与改革更为理性、更加自觉,确保文化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改革得到了积极稳妥的推进。

第三,文化建设整体推进,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实力大大增强。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三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

第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文化需求将快速增长,文化消费将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按我国现有的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估算,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额应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实际供给能力还不到1万亿元,只满足了不到25%的市场需求。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巨大,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第五,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为加快文化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8万亿元,为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可能。社会、民间和金融资金进入文化领域的积极性正在高涨。“十一五”期间,新创办的民营文化企业达20多万家,投入的社会资金达400多亿元。有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和H股市场上市。这些都成为文化产业新的资金来源。

同时,文化发展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文化建设自身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动力不足、创意氛围不浓,缺少大师级和领军式人才,精品力作不多,推动改革发展的法律和政策还不完善,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还未形成。这些都需要认真应对,正确处理。

三、“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战略

党中央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并放到突出位置,不仅是对文化功能和作用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我们所处发展阶段的理性判断,也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正反经验的科学总结。

进入“十二五”,文化工作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更清醒的担当:一是引领的使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形成全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二是创造的使命。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营造创造的氛围,提供创造的条件,建立激励创造的机制,让创造成为自觉、普遍的追求。三是民生的使命。用丰富、便捷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使人民群众由此达到身心的愉悦、情操的提升、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充实。四是传承和弘扬的使命。整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赋予其时代精神和先进内涵,使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当前文化发展的思路,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建设管理与使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统筹布局结构与规模速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进一步扩大文化发展的空间。

“十二五”要实施的重点文化战略,一是文化提升战略。努力提升文化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二是文化创新战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思路,不断推进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的创新,在增强文化发展动力的同时,培养和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激情与创新能力。三是“两手抓”战略。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吸引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为主体,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发展壮大,满足人民群众选择性文化需求。四是文化精品战略。鼓励和引导创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留得住、传得开,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文艺精品。五是“走出去”战略。在加强政府间和民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大力培育外向型企业,鼓励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增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十二五”文化发展的任务

文化任务的确定,既要有长谋远虑,又要有现实考量。我们要按照“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引导。从文化系统来说,“十二五”主要任务可归纳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增添动力活力。一是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扩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二是加快以院团为主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其成为合格市场主体和现代演艺企业。三是尽快完成副省级以下城市文化行政部门的整合和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建立起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其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按照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力争“十二五”末文化系统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农村人均文化事业经费达到30元。继续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点实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从完成我们提出的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出发,进一步搭建五个平台:一是法律和政策保障平台。力争早日出台促进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税收减免、财政扶持、土地使用、金融支持等方面政策。二是投融资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信息交流、业务咨询、信贷申请等服务,为银企合作创造条件。三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立高端的、配套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低价、优质的技术服务,帮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四是产品版权展示和交易平台。加强对文化产业会展和文化产权交易所的规范引导,有序开展产权评估、质押、变现和转让等经营业务,提高产品和产权交易规模和交易效率。五是人才培养平台。以多种方式培养文化企业急需的、高端的实用人才,鼓励从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引进专门人才,优化文化企业人才结构。

在推动创新中加强对艺术产品生产创作引导。一是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要实施国家艺术创作引导扶持工程,继续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与扶持规划”、“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工程”等。二是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先进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保护等领域的运用与推广,提高创新能力和表现形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意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文艺评论,改进文艺评奖,建立艺术家荣誉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引导创新方向。

文化发展,规划先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经营者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十二五”文化发展的各项任务。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