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行与推广,越来越突出城市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它是我们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设,搞好行政执法廉政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它体现了现代法治,规范行政行为,维护和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乃至腐败这一精髓思想。同时也是对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对行政合理性原则的遵循和实践。如果说合法行政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那么合理行政主要是针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而言,是体现亲民、爱民、执法为民的—个手段。行政执法实践中如何公正、合理地执法,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合理行政工作,体现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我们在城市管理执法实践中如何更好的把握自由裁量行为,就有其现实意义。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符合其制衡机制的要求,充分体现合理行政原则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动机应符合行政目的和法律精神。具体地说,其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行为(包含执法实践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其二、执法实践中的自由裁量行为应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目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目的往往表现为净化、美化城市环境,体现城市发展要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其三、执法实践中自由裁量行为应出于善良动机。应充分体现公正、仁爱、扬善惩恶的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文明管理、严格执法,净化、美化环境,规范生活行为习惯,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行政执法实践中,执法人员应对违法行为性质、影响、危害后果的考虑放在首位,依法独立行使行政权,具体行为不应受个别领导主观意志的影响,把外部环境对执法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还应克服行政执法畏难心理等执法疲软现象,正确对待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制度。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应合乎情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和一定的社会实际,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符合正常的生活判断和生活逻辑。通俗地说,我们的行政执法行为还应有人情味,不能排挤社会弱势群体。例如我们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为了追求城市的整洁和有序,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流动摊贩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对其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考虑其特殊性,在从轻处罚的同时也要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加强对他们的引导。行政行为更多的应是教育一部分人而不是压制打击一部分人,是为保证社会、城市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公正。我们要通过公平、合理的执法行为,创造一个适应社会各阶层群众生活的城市环境,体现城市的公正、文明、协调发展。执法实践中合理行政的把握在执法实践中我们要解决执法裁量的随意性,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运用,真正实现合理行政。考虑对行政行为目的导向性要求,在做出行政行为时,面对多种可能选择的措施或方法,必须选择其确实能达到法律目的的或行政目的的措施或方法,而不得与法律目的的实现相背离。理论上说,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行为时,面对多种可能选择的手段,对手段的选择应按目的加以衡量,即是说,任何对行政相对人做出的不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轻于达成目的所获得的利益。
古人所说的“杀鸡取卵”即为该理论的最佳反面写照。该理论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要在目的和手段之间保持比例,不至于使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而造成公民权益的过度损害。比如,在不违反法律原则的情况下,对相对人处以巨额罚款远远超出相对人的履行能力,这属于执法内容不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的“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这就明显体现了行政处罚的比例性原则精神。行政执法应以公私兼顾、效率与公正并重为基础理论。实行公平目标,保证行政执法过程做到公平和公正,从而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行政执法不能“欺软怕硬”,不能看背景、看后台,不能因其他不该考虑的因素而导致自由裁量失衡。不能使相同的案情受到很不相同的对待和处理,不同的案件却得到了相同的对待和处理,更不能不考虑违法者不同的违法情形、不同社会危害性及违法者主观认识和改正错误程度等区别进行划一的处罚。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我国现阶段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新方向,是新时期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新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以依法行政、执法为民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切实履行依法行政、合理行政、公正行政的执法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就必须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公共秩序和法律秩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的执法环境,以实际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