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亚洲,日本成功地借鉴了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成功经验。中国作为日本的临国,改革的背景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虽然目前我国的国情还不适合进行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但是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审视中国的行政改革,有些改革的措施还是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所采取的措施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试以新公共管理为背景,中日行政管理改革为出发点,审视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将二者进行比较,希望能从比较之中总结出二者的异同。
一、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日行政管理改革概况要把中日两国的行政管理进行比较,先要了解两国在新公共管理的影响下行政改革的概况,两国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国内所面临的困难。
1.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中国的行政改革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因为对于新公共管理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还是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所以我们只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只是在有些方面借鉴了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一些新公共管理的影子。因此我试图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寻找中国行政改革与新公共管理的相似的措施。
(1)调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指中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就是逐渐放松对市场的干预,而采取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我国政府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是完全的新公共管理意义上的“大市场”、“小政府”的模式,但是,不可否认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且,“在转轨的过程中,国家或政府能力的削弱是必然的,它有利于市场经济基础结构的建立和市场关系的发育。总之,在转轨时期政府应尽量少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把自己限制在补充的地位上。”
(2)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这项措施有些类似于西方所倡导的民营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是“如果政府有责任,那么就要问政府:必须自己去执行该项任务吗?如果没有必要,那么就可以民营化。”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时候,遇到了重重困难。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市场机制推进的重重困难呢?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经济中的绝对主体,它们的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过去几十年的传统计划经济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控制最为深刻,国有企业国家经营的长期影响使企业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象神经般地牵制在一起,改革牵动的每一根神经都会引起两者的阵痛和调整,因此,改革进行得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也进行了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3)建立服务型政府。与美国等公共行政研究极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行政研究尚处于恢复重建草创期”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和构建。所谓服务型政府,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组织者和服务者,从以控制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为主转移到以公共服务领域为主,其运行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以培育完善的市场为过程、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为原则,激活社会资源的竞争性,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经济高效运转”.
2.新公共管理的视阈下日本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形成和确立的现行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政、官、财联合的“政府主导”的“赶超型”经济体制。虽然这一体制使得日本在最初的几十年里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但是在其赶超的任务完成以后,这一体制的负面影响逐渐的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政府为了支持经济的发展,扩大财政支出,靠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整个90年代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的低水平,有时甚至是负增长。这使得日本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萧条,财政陷入窘境。这迫使了日本进行行政改革。
(1)民营化。日本政府提出把政府职能“由官向民的转移”,即将原有的能够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给企业、地方完成。对国有企业实行简政放权,引入民间企业进行竞争,政府的有关部门只承担法规的管理和监督的工作。
(2)独立行政法人制度。日本实行独立法人制度,独立的行政法人既不是政府机构,又不是民间企业,它所做的事务是国家没有必要做,但交给民间又未必能做好的事务。行政法人很明显在灵活性上拥有优势,表现在预算和人事两个方面。
预算全部是运营费国家拨款,从单一年度制度中脱离出来,某种程度上可以长期使用,组织的运作灵活了。而“非公务员型”在人事上优势明显,没有定编限制;从工资法中解放出来,可以高薪聘用有能力的人;雇用方式多样化……这些都是以前在国家机构中难以想象的优势。这一机构是参照英国的“执行机构”制度设立的。
(3)设立在实施前后的政策评价制度。日本于2001年6月专门通过了政府政策评估法案(GPEA)希望能够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加强了公众对官僚体制的问责度,改善了公共行政的质量。这一制度的建立借鉴了新公共管理中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的思想。虽然它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绩效评估的部门,但是也是有新公共管理取向的行政改革。
二、新公共管理视阈下中国和日本行政改革的异同在20世纪末进行的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都是在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困难而进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的影响。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1.中国与日本行政改革的相同之处(1)政府角色的定位方面相似。都有建立“大社会、小政府”的趋向。由于受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的政府角色定位属于“强政府”类型。就是政府对市场管的太多,管的太死。“强政府”模式虽然能干预很多事情,但也能造成国家权力的过分膨胀,从而侵害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所必须的个人经济自由权利,损害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所以,我国进行了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逐渐放松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逐渐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虽然在完善市场经济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我们还不能放弃对市场的规制。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向“小政府”转变的趋向的。日本也同样属于“强政府”类型。日本对经济的干预极为广泛,其中被称为“规制”的干预项目就有1万多项。政府的规制削弱了各类经济主体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政府过分依赖。政府的有关部门还对一些企业进行“行政指导”也是日本政府干预民间经济活动的手段之一。日本的整个经济运营机制大体处于“官主导”的情况。这造成了行政机构介入微观经济太深,限制太多,不仅削弱了经济的活力,而且使国内市场处于隔绝状态,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日本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就逐步放松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根据“省厅改造方案”的《最终定案》,日本政府机构改革的方针是:新省厅主抓政策立案,而政策实施交给“独立的公益法人”,消除权力过度集中现象,朝着“大社会、小政府”的方向,建立一个精干、高效、透明度高的政府。
(2)改革所涉及的内容相似。欧文·E·休斯指出:“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将市场原则运用于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它也是和精简政府、开发市场相联系的。”所以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对于新公共管理而言是基础性的工作。两国的政府机构改革都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主要围绕着精减机构、裁减人员、强化职能三个环节展开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从精减机构来看,双方都进行了删繁就简的归并。中国政府将国务院下属的40个部委归并为29个。日本政府也将目前的1府21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这样不仅精减了政府机构,减少了人员编制,而且便于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从裁减人员来看,双方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减。按照中国国务院出台的机构改革方案,在三年内,自上而下,各级政府部门裁员50%,为了合理安置下岗的国家公务员,制定了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的具体方法。目前,国务院各部委人员分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日本政府行政改革也计划在下世纪初将庞大国家公务员队伍裁10%。这样大量裁减人员是日本历届政府行政组织改革过程中不曾有过的。通过人员裁减,不仅能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而且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强化政府职能。
2.中日两国行政改革的差异(1)国情不同。我国在意识形态、所有制结构、文化习俗等方面都与日本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政治行政的一元化。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只有10多年发展时间的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极不完善和刚刚起步的阶段。此外,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缺乏健全的法制、缺乏平等竞争的环境、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等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法制建设尚不完善。法制的健全、法制意识的深入人心、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一些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法制体系又不健全;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时法制也比中国健全。同中国比较起来,日本更适于,也更有条件进行新公共管理的改革。
(2)民营化的程度不同。实际上,在中国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化,只是近些年提出的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新公共管理的民营化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出来一些无法扭亏为赢的企业,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只是出让一些股份,控股权还在国家手里。而日本的民营化称为特殊法人的民营化,日本把公益性或公益性色彩极浓的服务业转为民营。对暂时不能转为民营的,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和透明度。应该说这才是新公共管理意义上的民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