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念相应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开财”、理财为重点,利于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机制。但是,转型时期的财务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进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会人员非专业化,业务素质不高。财会人员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所学专业不对口,且未经过系统的财会专业培训;有的单位没设专职会计,财会人员根本不懂账,不懂财务制度,就连基本的账账、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都不懂。例如,某省有相当部分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是单位安插的随调家属和从专业干部队伍中转行而来的人员,并未经过系统的财会专业知识培训,其会计业务水平在整体上远不如企业现有财会人员。二是原始凭证审核不严、不合规、不合法、不真实的发票得以报支的现象随处可见。三是会计核算不符合制度要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许多单位不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自行设置和随意使用、混用会计科目,造成会计核算不伦不类、会计信息大量失真。还有部分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不相容职务未按规定分开、不能达到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目的。四是一些单位领导人、财务负责人法纪观念淡薄,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截留财政预算收入、挪用、占用专项资金;有的收入不上账,“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严重违背了“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容易滋生腐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2.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多数单位固有资产管理这一块“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前瞻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管理意识。没有根据需要、财力状况购置,没有按照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配置,重购置轻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无专人、专岗管理,造成了单位资产管理混乱。并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拨款的使用和资产的利用效率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许多单位并不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有些资产长期闲置,甚至浪费流失。二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招标、采购、验收、使用、交接制度,账、卡、物核算制度,调出、调入、盘盈、盘亏、清理制度,相关责任赔偿及追究制度等不健全,或流于形式,造成“家底”不清,尤其是流动性强的贵重资产,如:照相机、摄像机、便携式计算机等长期被个人占用;有的单位根本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随意出租、出借,甚至变卖国有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资产产权关系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任何个人无权占有和私自处分。而有的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目无法纪,把国有资产私自作价处理,将非法处置所得转入单位小金库,还有单位的保管员把长期闲置资产随意变价、低价处理,装入个人腰包。
3.工程投资缺乏监督机制、基建项目暗箱操作,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一些单位对投资项目缺乏效益分析和科学论证,盲目决策;对工程项目预决算不采取社会公开招投标,进行暗箱操作,缺乏对决策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况且基建、维修等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这恰恰成了某些单位领导人发家致富的捷径。他们往往利用手中之权做损人利己之事,在表面上制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假象,实际上是内定了中标者,中标者往往不是最有实力的,大量送出回扣的投标者成为最后的中标人。这些拥有决定权的人也堂而皇之地将公款装入了个人的腰包。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节约使用财政资金,杜绝滥用、占用专项资金现象,防止国有资产随意流失,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从源头上控制贪污腐败的途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