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时间:2021-01-15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1958年,大地上兴起了「***」狂澜,刮起了一阵「共产主义」的旋风。这一年秋,人民公社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兴起。人民公社一成立,就普遍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当时,供给制被作为「共产主义因素」而倍受赞扬。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因具有「共产主义萌芽」得以固守了四年之久。但是,这一分配制度并没有引向人们走向共产主义,反而加剧了的困难局面。

一新的分配制度的出现

随着1957年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迅猛,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党内「左」倾思想明显抬头。1957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开始批评反冒进,提出要恢复多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和促进委员会。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后来简称《农业发展纲要》)。其中要求五年内粮食产量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达到2,000斤,半个世纪内亩产达到2,000斤。毛泽东认为,现在一人三亩地太多,将来每人只要几分地耕种粮食就够了。八届三中全会不但揭开了反冒进的序幕,也揭开了「***」的序幕。

1957年10月25日,《农业发展纲要》公开发表。同时,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将纲要交给农民和全体人民讨论,要求通过讨论,在全民中「开展一次大辩论,目的在于认清方向,坚定信心,人人努力,改造中国」,农村讨论应放在冬季,「以便掀起一个生产高潮」1。两天后,《人民日报》发表《建设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各方面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这是报刊上第一次以号召的形式出现「跃进」一词,正式吹响了农业「***」的号角。

在1957年11月和12月,各省、市、自治区为了贯彻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继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形式,批判右倾保守,落实四十条,部署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这样,很快便掀起了全国冬季大兴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以此为标志,农村「***」迅速展开。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在兴修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常常在短时间里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大兵团作战以完成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有的地方还组织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的突击兵团,劳动力的调配也突破了原来的社、乡、甚至县的界限,且调动频繁,原有评工记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起来就很困难。而且,广大劳动人民在这场兴修农田水利建设中表现出了冲天干劲,农业社的干部和群众,都不分昼夜地劳动,表现出了不计报酬、不计较本社本乡利益的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不像以往那样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评工计分。同时,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的出现,地方的遍地开花,带来了劳动力的紧张。为了缓解劳动力紧张情况,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不少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了托儿所、公共食堂等服务业,并建立了各种工厂、学校和民兵组织。这种工农商学兵一体,、、文化、军事全面发展的形式,已经超出了农业合作社的范围,这些部门如何评工记分就成了一个大的。形势的变化,需要探索出一种新的分配方式。

农村「***」局面的出现,促使党的领导人开始考虑新的农村基层组织结构问题。「***」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这些高指标导致了浮夸风的盛行。从1958年春开始,农业生产竞相放「卫星」,这使党的领导人既为「***」取得的一个个的「成绩」所鼓舞,同时又使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已经空前的发展起来,于是情不自禁地开始描绘中国未来的美好蓝图。

1958年4月底,刘少奇等到广州向毛泽东汇报筹备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情况,他们交换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看法。5月19日,陆定一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将这些设想透露了出来。他在发言中说: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