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第 1 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曾经多次参观调研物流企业,均对物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讲话和批示。《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将物流业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物流业产业地位得以明确的重要标志。同时,规划要求到 2020 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安全有序、绿色环保、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在三期叠加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的新经济形势下,物流业需要积极调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较好的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全球化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社会需求愈发高涨,商品的生产不但要顺利进行,在全球范围内空间转移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物流的保障性支持作用尤为重要。在我国,从改革开放起,物流业逐渐在我国崭露头角,开始形成独立的产业。而现代激烈的竞争市场更加要求企业与全球各级供应商、经销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保障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通行无阻。这既依赖于物流业的支持,也对物流业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为二十一世纪的物流业提供了产业融合的机遇。全球化、消费需求变化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放松是产业融合产生必要不充分条件。因此,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物流产业有交集的领域。以仓储业为例,仓储的规模较大,传统的人工盘点货物方式效率低下,既耗费了大量人力,也难以保证及时发现货物损坏。这些极大限制了仓储物流的发展。将现代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引入仓储物流诞生的智能货柜,不仅仅能够准确记录下货柜在每个时间点的动态,同时节省了人力资源,避免了货物出现损坏的责任归属问题。仓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使用了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具体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通过梳理文献,研究国内外有关产业升级的文献资料,描述物流业、产业升级等概念的界定与探究,总结出现有理论成果的不足,并在理论归纳和总结中提出新的问题。着重从产业链视角入手,分析了产业链视角下产业升级的理论依据并将其应用到物流业中去。对选取的 34 家物流企业进行特征变量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从中找出影响物流业表现的主要变量。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可以将性质相同、表现具有相关关系的因素归纳为一类,从而更加清晰分辨出当前物流业的特征。通过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变量解释、分析影响我国物流企业表现的条件,面临这样的产业现状所能够实施的可行产业升级方向。由于样本数据源于中国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更加客观,符合当前的行业现状。
.........
第 2 章物流产业链整合升级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链的内涵与界定
本文将产业链定义为以企业为节点,建立在具有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网络系统。企业的经济联系强弱决定了产业链条的疏密程度。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产业链达成价值增值的目的。产业链中的企业不仅仅属于一个行业,即物流产业链是由与物流业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企业共同构成。在物流产业链中,物流企业主要活动在某一个或者几个阶段,其他产业的企业作为物流企业的供应商或者客户存在其中。产业链可以分为两种:纵向供应链和横向协作链。纵向供应链中的企业经常通过企业之间的技术或者经济联系达成长期战略合作。纵向供应链中的企业通过供给关系联系在一起。横向协作链是纵向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由多个企业组成。横向协作链中的企业通过竞争合作关系联系在一起。产业链的整合升级不仅仅是纵向供应链的延伸,也包含横向协作链的拓展。物流企业通过在产业链中选择最有利于价值增值的阶段,提高生产效率,追逐更高利润。
...........
2.2 物流产业链的内涵与界定
本文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于物流产业的定义,将物流产业看作多部门组成的综合性、服务性和基础性产业。同时,结合产业链的界定,将物流产业链定义为商品从供应商开始流通直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同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密切联系的网络结构。如图 2.1 所示。 物流产业链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首先原材料通过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运输到制造企业。通过生产物流和购销物流,原材料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和增值加工中,形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被集中仓储、包装和搬运。制造商和经销商达成交易后,产品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公共物流平台被集中配送到经销商。经销商通过销售物流将产品运输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物流产业链是由纵向供应链和横向协作链构成,如图 2.2 所示。物流产业链的纵向供应链意味商品沿着纵向供应链从产业 A 向 B、C、D、E、F 流动。横向协作链代表在物流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所属产业的市场范围。以 C 环节为例,C 环节在所有六个环节中纵向供应链最长,横向协作链最窄。纵向供应链最长说明 C 环节所在产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也很长,那么它对物流产业链的效率和延伸具有最重要的决定作用。同时 C 环节横向协作链最窄说明该产业的市场规模比较局限,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市场规模小但是价值增值高,可能是因为 C 环节具有某些垄断资源或技术。
..........
第 3 章 我国物流产业链运行机制与升级路径 .... 14
3.1 物流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 .... 14
3.1.1 沟通协调机制 ..... 14
3.1.2 风险分配机制 ..... 14
3.1.3 竞争协调机制 ..... 15
3.2 物流产业链升级路径分析 .... 15
第 4 章 我国物流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 18
4.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 18
4.2 我国物流产业链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 ........ 19
第 5 章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22
5.1 物流产业与物流产业链的关系 .... 22
5.2 物流企业选取对象 ........ 22
5.3 物流产业衡量指标的选取 .... 24
5.4 物流产业影响因素的处理 .... 25
5.4.1 数值变量的处理 ......... 25
5.4.2 虚拟变量的处理 ......... 28
5.5 实证结果分析 ........ 30
第 5 章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物流产业与物流产业链的关系
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的最终目的是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实现。产业结构效应是通过前向关联联系、后向关联联系、以及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产业结构效应可以通过物流产业链内纵向供应链实现。产业扩散效应既可以通过纵向供应链也可以通过旁侧效应实现。旁侧效应是主导部门的成长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因此,实现物流产业链整合升级的环节具备两个条件:与物流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能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联系;该环节具有足够的规模效应以通过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整个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本文认为,物流业恰好具备两个优势。一方面,生产制造到销售的过程都离不开物流企业的参与。产品真正处于生产环节的时间比例较低,大部分时间处于仓储、运输等流通过程中。因此,产业链的运行速度依赖于物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技术的进步为物流信息采集带来便利,物流企业获取市场变化的方式更加便捷,成本较低。因此,物流企业有能力对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更加敏感。另一方面,从理论而言,物流服务的生产函数规模收益弹性大于 1,才能实现规模经济。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利用物流设备实施,使得物流中的距离经济得到体现。同时物流配送设备价格高昂,物流业本身具有进入门槛,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引入物流业的时间较短、体制和配套法律措施不完善,导致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违规事件频发限制了规模扩张的速度。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但是大型规模的物流企业比例还在持续提升,发展方向符合在物流领域大部分范围内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推论。本文有理由通过分析物流业的主要发展因素,拓展物流业,带动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本章将主要通过对影响物流业的诸多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影响物流业的主要因素,然后对物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
结论
本文通过对物流产业链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了物流产业链的纵向供应链形态和横向协作链形态,描述了物流产业链构建和运行的机制。本文认为,物流产业具备两个优势。一方面,生产制造到销售的过程都离不开物流企业的参与。物流企业最熟悉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物流业本身对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有一定要求,容易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可以将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带动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各个环节,完成物流产业链的结构升级。最后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提供了建议:扶持供应商实现信息及时传递;支持引导制造商完成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经销商的内部管理流程;推动物流产业规模经济带动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