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时间:2021-06-09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十二五”以来,徐州市经信委紧紧围绕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超前谋划、准确应对,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开展了大范围、多角度、深层次的改革创新,突出抓好产业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工业项目建设和运行调度、两化融合与智慧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在较高平台上的稳定增长,信息化推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徐州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特征
徐州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钢铁等储量丰富,上世纪50—80年代国家在徐州布点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冶金等能源、原材料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结构偏重的产业特点[www.DYLW.NET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徐州第一产业占比较小,二、三产业占据主体。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7∶47.8∶42.5。从工业内部构成来看,徐州工业经济以重工业为主,且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能源是徐州市工业的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6.7%。
(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市域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
徐州主城区经济发展最好,工业、服务业集聚,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42.5%,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市郊如丰县和睢宁,自身经济基础较差,距市区较远而无法接受有力辐射,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实力位居市域之末。
2、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条短
大项目是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聚的关键。目前,徐州各主导产业中,除了徐工、徐矿、维维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外,大中型企业不多,导致产业集聚力不强。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电力、焦化、煤炭、冶金、建材为徐州市传统行业,也是高耗能行业,5大行业产值占全市的24%、增加值占27%。目前,5大行业能耗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7%。
3、科技创新能力弱
徐州是江苏省拥有高校最多的地级市,但目前这一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少,高校、科研院所的一些知识成果未被有效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受产业结构偏重的影响,徐州市很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人才机制落后,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科技投入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十二五”以来工业经济转型的主要成就
(一)总量规模实现突破,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
截止到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874家;规模工业总产值10523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规模工业增加值2372亿元,连续超越扬州、常州居全省第五;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规模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工业税收占国地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5%。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六大千亿产业总量突破9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食品、煤盐化工均突破2000亿元;培育形成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实现总产值3801亿元,占全市比重36%,是2010年底的4.4倍,年均增长64%,远远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增速;新产品产值3200亿元,新产品率达到30%。物流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80亿元,百亿元物流企业3家。大力度推进节能降耗和落后产能淘汰,主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热电整合等工作开创先河,依法取缔非法小炼钢企业57家。
(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工业企业梯队结构渐趋合理
截止到2013年,全市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796家(5亿元以上398家、10亿元以上193家、30亿元以上38家、50亿元以上14家、百亿元以上5家)。徐工集团2012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成为全省仅有的三家千亿级企业之一;中能硅业多晶硅、协鑫硅材料铸锭产能均居世界第一,徐州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工程机械之都和新能源之都。先后有6家企业获批上市,总数达到8家,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3家,居苏中首位;中小企业场外市场挂牌50家,居全省首位。
(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智慧徐州建设全面启动
截止到2013年,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57家,实现了本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徐工集团被评为国家第一批创新能力示范企业。制定发布《智慧徐州总体规划》,明确了“一枢纽、三中心”的发展重点。编制完成《智慧徐州项目操作流程》,排定智慧徐州建设2014年度项目计划,共3大类27个项目,总投资30.8亿元,目前已全部启动实施。
(五)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工业空间布局结构全面优化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工程机械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徐州高新区成为苏北首家国家高新区。在2012年全省137家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排名中,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37家国家级开发区中第9位,是苏北五市唯一一个进入省前10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28位。7家省级开发区在全省排名均有不同程度进位。44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建设稳步推进,园区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三、推进工业转型的主要做法
(一)以打造“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打造“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等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为重点,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徐州市主导产业的跨越发展、传统产业的加速调整和创新型经济的加速培育,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发展。围绕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提升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方面,以徐工为龙头,以徐州经济开发区和徐州高新区为两翼,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主机、特色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新兴装备制造四大高端产业链,加快突破工程机械整机制造、数控机床制造、自动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把徐州建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机械和专业车辆制造业基地。能源产业方面,坚持“龙头型带动、上下游延伸、链群式发展”模式,以光伏、风电、燃烧控制设备、生物能源、煤炭、电力产业为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煤炭产业的转型转移、电力产业的改造升级,鼓励煤电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延伸煤电、煤电铝、煤电建材、煤电化工等产业链;促进能源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高效型转变,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以基地建设为基础,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全面提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水平,着力打造烟酒饮料加工、粮油加工、畜禽加工及大蒜等食品产业链和人造板、家具产业链,加快突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对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徐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规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节能降耗、竞争力“六个提升”,加大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以整合资源、上大压小推动规模扩张,以招大引强、技改升级推动技术提升,以退城入园、搬迁改造推动布局优化,以延伸产业链条、精深加工推动附加值提高,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引领结构升级,着力提高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加快实现煤盐化工规模化、精细化,冶金行业精深化、集团化,建材行业集聚化、基地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采用离子膜烧碱法、新型煤气化法及捣固焦、新型干法旋窑、长流程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和短流程电炉—连铸连轧等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工艺,把徐州建成了重要的综合化工、建材、冶金工业基地。
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教育培训、金融、物流、售后服务、会计、律师等等。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国际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动漫、旅游服务、金融业和总部经济等重点现代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打造一批服务业重点企业、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着力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新型服务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型批发市场、便利超市型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大型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建设生产型物流系统、大宗货物物流系统、专业化配送物流系统、市场型物流系统和区域性航空货运物流系统等“五大物流系统”,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商贸流通主导型城市。
四是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关键项目和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推进产业规模化、布局集聚化,重点推进多晶硅材料及光伏辅材、风电设备偏航用回转支承、垃圾再生能源发电、电子化学品及电子浆料、LED晶片、感知矿山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实现工业经济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转型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组织实施节能示范工程,广泛推广水泥窑余热发电、焦炉高炉煤气回收利用、高压电机变频改造等一批节能项目。大力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累计推广国家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129.7万只、节能新产品50余种。积极对上争取,205个项目列入国家、省节能及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计划,争取扶持及奖励资金3.02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煤泥、煤矸石和粉煤灰利用率始终保持100%。新增中水利用、二氧化碳回收、餐厨废弃物提炼生物柴油等一批新型综合利用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28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验收。围绕煤炭、电力和大宗废弃物的利用,培育形成煤矸石(煤泥)—电(热)—灰渣—建材产品、养殖—沼气—发电、植树—木材加工废弃物(次小薪材)—人造板(活性炭)等若干生态产业链。
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前三年,徐州市28家企业按时完成省下达焦炭88万吨、水泥(粉磨)138万吨、铅蓄电池39万千伏安时、铸造10万吨、酒精7万吨、纺织2065万米、化工3万吨、铅冶炼3.5万吨、电石1.5万吨、白酒2万吨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累计淘汰在用低效电机20.89万千瓦。全市2012年、2013年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现价)占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35.46%、35.42%,比重下降0.04个百分点。
(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实现工业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一是切实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省认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二是切实加大重点创新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高新产品开发。积极鼓励徐工、恩华、燃控等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推进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三是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以“十企示范、百企试点、千企升级”为内涵的“十百千”工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2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特色产业基地,徐州高新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新沂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邳州市宿羊山镇和铜山区三堡镇分别被认定为经济发展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
(四)大力推进企业培育,实现工业经济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型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大力实施企业培育“千百亿”工程,研究出台《关于培育营业收入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试行)》,市本级设立专项资金在“激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新上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项目、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等14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
二是支持开展合资合作。支持优势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多种方式合资合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引入增量,盘活存量,加速实现现有企业规模扩张。
三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联合实现战略性重组,重点推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县域特色企业上市融资,在更高的平台和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推进项目投入,着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强化项目推进。中能多晶硅、协鑫硅材料、徐工大吨位起重机、卡特彼勒大型挖掘机等一批超10亿元、50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发挥效益。
二是强化项目储备。认真研究分析国家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发展政策取向,结合全市工业发展实际,超前谋划产业发展路径方向、产业链条延伸等重大事项,为全市招商引资、产业提升、企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三是强化项目服务。围绕重点工业项目及重点企业反映的项目推进难题,着力在立项审批、政策资金争取、要素协调等方面搞好服务。
四、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形势
首先,今后一段时期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期,传统的发展理念面临重估。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从两位数增长转向一位数增长将成为常态。很多发展中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办法,靠GDP的增长一俊遮百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要素红利逐渐消退,传统的拼能源、资源和资本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走向末路,中国经济增长将因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而减速。同时,在土地、资本等投入要素红利逐渐减弱、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延续的情况下,新的最大红利就是改革红利。
第三,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迫切,生态文明的价值必须在更高层面给予确立。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从徐州市看,工业总体发展进入“低速低效”的增长期、转型升级步入深水攻坚期、主要发展要素进入瓶颈制约凸显期,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途径就是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把握“好”与“快”、“质”与“量”的平衡点,快速提升现有产业的科技含量,集聚一批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创新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推动产业向低碳化、集群化、智能化的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以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五、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与重点任务
(一)更好发挥政府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市级层面来说,政府作用的发挥主要着眼于:一是全面贯彻国家、省关于宏观调控、产业发展、金融、市场准入、土地、环保、节能降耗等各类政策;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三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四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徐州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占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因此,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既是徐州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难点,更是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重点。一是充分利用技术改造、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不断提高现金产能比重;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链招商,不断拉长增粗传统产业链条;三是综合利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提升徐州市产业结构层次、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目前,徐州市确立了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步要把宏观政策导向、徐州发展基础有机结合起来,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实行资源、政策、力量三聚焦,不要一哄而上,不能过于分散,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2个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引导各县(市)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培育2—3个新兴产业。要积极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消费拉动类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加快成长壮大步伐,形成后备梯队。
(四)优化工业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着力在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和统筹发展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龙头,重点中心镇、镇级工业集中区为支点,都市型工业、楼宇工业、道口工业等为增长极的“市、县、镇、园”四级工业空间结构体系。通过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调互动,不仅为各个区域的发展拓展新空间,而且使全市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得到新提升。要明确功能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要深入研究主城区工业产业发展问题,避免空心化。
(五)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投资、消费、外需协同拉动转型。一是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集中精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大力度节能减排。积极推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效防止和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三是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加快“智慧徐州”建设步伐。四是要优化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掌控好投资、消费、外需三驾马车。■破果蔬精深加工、畜禽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功能性食品有效成分检测和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等关键技术,引进新型环保节木节材型板材生产线等大型现代化装备,建成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