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1-03-06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 要:近年来,埇桥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工业扩总量,抓项目、建平台,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围绕城镇增容量,抓建设、重管理,促进功能提升面貌改善;围绕农业提质量,抓转型、重效益,促进现代农业上台阶,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面对自身工业发展存在工业层次低、链条短、效益低的现实问题,其区域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
  关键词:宿州;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挑战
  1、埇桥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1.1、区位优势正在形成
  埇桥区地处安徽、江苏的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东接长三角,西靠中原腹地,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桥头堡。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边界地带将不再是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恰恰相反,可以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资源,为开展跨省经济合作提供了条件。
  1.2、劳动力资源
  2014年,埇桥区全区人口186万,人口多、密度大。城乡富余劳动力不仅数量很多,而且成本低,属于劳动力输出大区,外出务工劳动力40万人。如果本地能够解决就业问题,改变过去剩余劳动力过着“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蹲闲”的日子,给外出劳动力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结束“候鸟式”的生活方式。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将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埇桥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挑战
  2.1、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的挑战。埇桥区是皖北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城乡良性互动格局尚未形成。埇桥区扩大经济总量任务艰巨,减小落差、奋力崛起的难度大。
  2.2、区域发展竞争激烈面临的挑战。埇桥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大都处于百舸争流之势,辐射渗透能力很强,与埇桥区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相邻的安徽省五河、固镇和江苏省的泗洪、睢宁、盱眙等县市都在积极招商引资、开放搞活,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尤其是与泗洪和盱眙相比,尚有差距,对埇桥区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竞争压力。
  2.3、工业化程度低面临的挑战。埇桥区工业规模小、数量少、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不强,难以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短期内提升财政贡献率脆弱,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
  3、埇桥区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3.1、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应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围绕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具体改革方案,密切联系该区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实际,制定实施意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宿州全市提出的工业经济“3111”工程(力争用3年的时间,建设1个产值达到100亿的工业园区,有1个明确的主导产业,全县工业税收达到10个亿)。大力开展“首位产业大突破”活动,将机械电子培育为首位产业,努力建设首位工业产业园。坚持产城一体、合作共建、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和服务能力。清理工业园区低效闲置、私买私卖、擅自改变用途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责任追究制度化,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项目制度,开展“项目建设大调度”活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突出产业招商、精准招商、链式招商,坚持招大引强,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确保引进工业项目占全年引进项目的70%以上。
  3.2、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按照“镇当城建”的理念,科学编制乡镇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激发镇域经济自主发展的活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立足镇域特色,大力发展工业增加值过亿元、财政收入过千万的“双超”乡镇,努力培育一批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的村,促进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以“征迁控违大跨越”活动为抓手,坚持“大征迁、大整治、大建设、大发展”,进一步做好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城乡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一体化建设。继续实施城市建设“五个一”工程,加强城市供排水、商业圈、综合市场和出口改造等公共设施及配套功能建设。启动以高端文化产业园为主题的运河新区建设。开展“城乡绿化大提升”和“城乡道路大贯通”活动,实施城乡路网工程、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提升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彰显运河文化元素,做好运河文化的“筑根塑魂”。积极构建“数字城管”工作网络,增强城市管理智能化程度,强势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加快构建人水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埇桥。
  3.3、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大建设”活动。坚持高点站位、典型引路,重点发展大路口山芋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刘圩现代农业示范园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和支持土地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流转,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活动,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彰显特色,全面提升全区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将征迁控违工作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征迁控违全覆盖,结束农村无序建房历史。将产业作为根基,富民作为根本,抓好重点示范村建设,努力建设产业资源型乡村、生态旅游型乡村、人文资源型乡村。加强与对口帮扶省直单位对接,构建扶贫开发新格局,让“农民在一样的土地上,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3.4、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打造经济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启动县级细颗粒物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节能减排制度,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开展“人人动手,清洁家园”的环境大整治行动。将“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清洁工程与美好乡村建设紧密相连,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快形成“四有”工作机制,逐步达到“六无”标准,努力实现“凡土必绿、凡地必净、凡水必清、凡村必洁”的农村环境整治目标,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行“治安保险”和“技防进农户”等治安防控新模式,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平安埇桥”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突出富民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一步扩大城乡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受益面,提高优抚待遇、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水平。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完善建设、分配、管理和退出机制。逐步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大病救助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计划生育村为主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增进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明龙.区域发展与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