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心理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罪犯自杀现象的心理社会原因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是公共关系学专业与心理及社会及人格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心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作为一个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正愈来愈多地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兴旺.但这一群体又是相当脆弱的.触目惊心的自杀数字一次次向我们敲响警钟,大学生自杀数量正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对大学生自杀行为原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自杀行为的发生是生物、社会、经济、心理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了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认识并及早得防范这一社会性问题.
关 键 词 自杀现象 群体 心理 社会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81-03
一、大学生自杀概述
自杀是一种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毁行为,当一个人遇到困境并为此感到烦恼时,他可能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有学者曾提出“自杀是为解决自身生命和其他生活问题的而采取的一种极端的行为方式”.在遇到挫折时,个别学生为了逃避现实,自杀常常被看作解决当前困难最好的途径.可见自杀行为的发生决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必然受到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自杀不仅严重威胁着自身的生命安全,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也会很可能给其同学及老师造成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和创伤,并会对高校的良好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深刻了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对自杀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对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青年学生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完整,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因此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相当重要.
二、引起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社会原因
有调查显示: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据统计,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这里主要从心理社会角度剖析自杀产生的原因.
(一)人格特征
一般认为人格特征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作为主体的内在因素他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关键.
1.人际关系不良
这类大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孤僻,常将自己隔离于他人和社会之外,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惧怕交往,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不良情绪郁结而难以发泄,容易引起自杀.
2.神经性气质
具有神经性气质的人神经系统极端敏感,其思想和感情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最轻微的感受也会在他身上引起异常的反应,其心理结构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且在这种不间断的变化的刺激下不能固定为某种确定的形式.当他无力承受这种变化时,他很可能求助于自杀来寻求解脱.大学生对自身有一定的要求,社会对其期望较高,这给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具有神经过敏的人无法释放内心的紧张,积聚到一定程度更容易求助于自杀来寻求解脱.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自杀大学生的一大人格缺陷.由于生理缺陷、才貌不佳、家庭困难等因素导致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中无法自拔,心理很容易失衡,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导致自杀.
4.悲观的处世态度
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信念,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包括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因此,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悲观者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
5.羞怯、完美主义
有学者报道羞怯、完美主义和自杀存在相关关系.通过对完美主义量表和羞怯量表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有自杀念头的学生较无自杀念头者更害怕犯错误,做事更为犹豫不决,更倾向认为父母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常采用批评和责罚的方式,做事更有欠条理和组织性.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对外界的环境的严重不适应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且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或调节必然引起心理障碍,加上应激事件的诱发最终导致自杀.
1.社会环境
虽然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在学校,但他们也同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变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常要面对文化观念及价值观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悲观的哲学观念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深重的影响,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往往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削弱了他们的生存能力、信心和意志,可能导致自杀率的增加.
(2)媒体报道.社会媒体不恰当的报道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感染.社会媒体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自杀,但对于某些自杀情节的过度报道和渲染容易给具有类似处境的人一种心理暗示,特别是对那些仍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力的大学生而言,容易导致感应性和模仿性自杀事件的增加.
(3)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自杀行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茂盛时期,由于其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加之社会化程度低,性格不稳(阅历不丰)很容易在出现问题时走上极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杀持宽容的态度,强调舍生取义的道德观,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一些悲观哲学的传入,大学生很可能会对自己做出否定的认知评价,进而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就业压力.社会用人制度改革后,双向选择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就业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一些综合素质不高、择业观念陈旧、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较大困难,面对竞争激烈、关系复杂的社会用人环境,他们无助、无奈、无望,个别学生因此丧失了生活信心,最终走向绝路.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作为大学生固有的因素自始至终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1)家庭贫困,生活压力过大.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内心压抑,但往往又不愿求助他人、很少有朋友倾诉,久而久之,他们会在过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下,无法面对现实而选择轻生.
(2)家庭溺爱.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度娇惯、放纵,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等性格,使孩子情感很脆弱,自身承受能力太差,很难接受压力.这种孩子特别容易导致两极分化,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难产生心理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就会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3)早期不良生活体验.早期的自我意识对以后是否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评定、对以后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能顺利的适应社会并懂得如何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等非常重要.因此这个时期,如果因消极的生活体验,而受到各种不良的刺激,逐渐积累,会使他们形成不良的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到了青春发育期,在各种不良社会性刺激的影响下,就可能酿成日后难以改变的行为异常、精神障碍等,进而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
(4)家庭结构不完整.主要包括父母早亡或离异、父母间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等,孩子受父母关注甚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都容易对孩子造成某种心理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理,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3.学校环境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可以说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自杀事件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学校有关,同时大学生自杀又大都发生在学校,对高校的师生和制度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感情问题处理不当.因爱情导致轻生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作为第三者介入他人的感情生活,得不到自己钟爱的人,而自己又为道德所不容,故走上了绝路,二是单相思型,大学生因单相思导致自杀最多,因得不到自己爱的人而感到生活没有价值,三是恋爱中产生的矛盾处理不当,导致恋爱关系破裂,最后轻生自杀.
(2)不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一新生中这种情况较为多见.这样的大学生在家庭受到过分溺爱,在学校也得到老师的照顾,到了大学离开了原有的保护伞,有的同学比自己更有能力,这样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心理落差大,如果再加上自己性格孤僻、不易合群,难以适应生活的变化,在孤独感、无助感的折磨下,个别人会选择轻生.
(3)学习压力太大.大学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竞争对手的改变,使很多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佼佼者失去了往日的优势,这对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形成了心理冲击,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反差巨大的变化,另外,现在家庭对上大学的孩子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尤其是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借钱供孩子上大学,把孩子作为改变家庭状况的唯一希望,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
(4)教育体制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质上一直在实行应试教育,其最大弊端就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逆境和挫折,往往无所适从,一筹莫展.
(5)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不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同时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很多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被压抑下来,这不利于其人格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其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工作,还需要全校师生的配合,在教学体制和管理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而高校的教职员工普遍缺乏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素质,应该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普及自杀预防知识.
4.虚拟环境因素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和普及,由于网络这种虚拟的环境可以给予了玩家更自由的空间和更大的精神方面的成就和满足感,而这些正是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别是那些在学校表现碌碌无为的人,为了逃避现实中可能面对的种种负面事件和情绪,他们更愿意把注意力转向能获得短暂自我实现的虚拟空间,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然而当回到现实生活中后,他们往往感到生活的枯燥和生命的乏味,加上学业因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使他们难以面对迟早得面对的生活,这时他们大多感到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养育,对不起老师的栽培,同时也不愿继续在这个不够理想的社会中生活而萌生去意,最终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8 | 写作解决问题: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三)负性生活事件
如果大学生既往对外界环境适应不良,加上人格方面不健全,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就有可能使其回忆起以往的类似创伤情境或导致其难以面对现实而诱发自杀行为的发生.
1.丧失
对大学生而言,最常遇到的丧失主要是重要他人的分离或死亡和健康的丧失(疾病).重要他人(父母等亲人、朋友、邻居等)的离开或死亡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可能预示着重大的丧失,与所丧失个体有关的爱、活动、有意义的经历等可能引发丧失者内心的空虚感,如果再伴有挫折感或儿童时期的类似体验,则会使自杀的风险加剧,而疾病的出现将给大学生带来新的生理和精神方面的负担,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则很有可能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
2.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受到突然的侵犯和恐怖事件而引起的情绪失调行为.
在大学最常见的应激事件是恋爱受挫,学习压力过大或学业成绩不理想,出现不及格,人际关系冲突、紧张,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认为患有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等.而大学生也可能受到抢劫、暴力事件、性侵犯等突发事件的刺激.长时间的心理矛盾或躯体痛苦,加上突然的情绪打击、屈辱和愤怒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激发因素.这些问题症结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则容易成为自杀的直接诱因.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并不是上述诱因的必然结果,根源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问题.
(四)精神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杀心理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尤其是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往往是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心理障碍是许多自杀事件发生的内部心理动因或根本原因,自杀是心理障碍的一种外化形式,是其恶化的结
关于心理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罪犯自杀现象的心理社会原因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
社会现象论文
论文抄袭现象郑州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整改报告晰,通顺,实事求是,简短精练.,所有直接引用的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都应加标注说明其出处,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标。
关于社会现象的论文
论文抄袭现象郑州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整改报告中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关于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格式和内容的有关要求,为提高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做到毕业设。
罪犯改造心理学论文
文学历层次(?)科?05620心理咨询与辅导?056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年度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
论文抄袭现象
论文抄袭现象郑州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整改报告晰,通顺,实事求是,简短精练.,所有直接引用的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都应加标注说明其出处,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标。
论文投稿成功的原因
论文题目修改原因北京《环境科学》作者投稿声明,论文题目(请准确填写,应与修改后定稿的题目一致),作者声明,我们(包括全体作者)同意将稿件的各种出版权(包括纸型出版权,复制,发。
论文选题原因
论文题目修改原因北京《环境科学》作者投稿声明,论文题目(请准确填写,应与修改后定稿的题目一致),作者声明,我们(包括全体作者)同意将稿件的各种出版权(包括纸型出版权,复制,发。
毕业论文选题原因
大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江苏江苏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变动申请表,系,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变动后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申请变动选题的原因: 。毕业论文选题福。
社会心理学会
心理论文发表小学,论文发表,心理论文发表教师孙庆民,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与理论心理学.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江。
社会心理学理论
与人类学,人口学合堂2016社会心理学理论选修3知新楼1421。文学理论论文题目浙江温州师范学院期末考试试卷,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科目《文学理论》(下)考试成绩试卷类。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大背景,所谓'三峰叠加'是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大学毕业生形成的三。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