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是财产险专业社会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社会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政府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行为相关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及政府及新型农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政府的公共政策有所转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配套出资和补贴.本文深入研究政府行为的理论基础,以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社会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政府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行为因素,最终建立指标体系集,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养老保险 制度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25-02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背景
进入21世纪,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迅速,面对人口老龄化,随之而来的老龄问题即老年人问题和老龄化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老龄人生活的保障,是农民福利改进的一个主要途径.农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者,同时也是养老保险的最终受益人,政府在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实社会的青年人要抚养四位老人,而面对这种巨大的压力,无疑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推给了社会和政府.政府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规范政府行为,使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并完善监督机制.
二、政府参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策解读
以建立和谐社会为背景,完善政府提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并分析出社会学、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三种动力机制的作用,并分析影响政府参与新农保制度的行为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最终利用评价方法对政府的参与行为进行评价.
由于国家允许各个省市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可在一定程度进行适当调整,本文分别选取非常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模式,即苏州,宝鸡和东莞,分别介绍各地区模式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
苏州模式:在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下,实行政府主导的两种办法.将从事农村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并对男满60岁、女满55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建立社会养老补贴制度,同时,各级政府需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并按一般务农人员、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老年农民三类实施不同的补贴政策.
东莞模式: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实行政府主层,自愿参加.政府全面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政府主导,又明确规定了市、镇、村三级政府的补贴比例和标准.
宝鸡模式: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和财政两端补贴.政府规定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30%缴纳保险费,市区按照规定给予农民补贴,并建立参保农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实行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实行缴费补贴和待遇补贴双向补贴制度,在缴费时市政策每人每年15元,县财政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领取养老金时,市、县财政每人每月补贴60元,这种政策的施行也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该文url http://www.sxsky.net/baoxian/ccx/442147.html
三个地区模式都基本全覆盖所有农村农民,采取多种筹资机制,基本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这也是新农保政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缴费方式更加灵活,一般可采取按年、按季方式缴费,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的制度模式,政府对基金管理更加规范,为农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以上分析,国内一些试点地区的新农保政策的实施非常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试点地区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分析共同点和差异我们可以客观的总结新农保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全范围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借鉴作用,相对于落后地区和农业大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制度模式.
大学社会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
播放:36593次 评论:5169人
三、政府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效果评价
(一)影响政府参与新农保的社会因素
社会的发展和运行从几方面来考虑,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从这些方面寻找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因素,进而分析影响政府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行为因素.
1.人际关系和资源配置
培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公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一定的社会阶层体系的建立,在一定阶层差别的基础上,最大化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把社会资源尽可能合理和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
2.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从社会结构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现未富先老的局面,必须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的对社会各个层面进行合理规范和调整.社会组织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社会组织具有良好的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协调功能、监督功能、公平公证功能和智囊团功能,调节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具有减轻冲突和降低矛盾进一步恶化的作用,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组织分担政府的压力,起到管理社会的作用,政府和社会组织相辅相承、良性互补的关系.
3.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
巨大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多难题,社会管理难度大,如流动人口地区的管理问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流动人口的就业
关于社会类论文范文
(二)影响政府参与新农保的制度因素
新农保政策极大的提高了农民晚年生活的保障,从新农保制度运行的过程入手,分析新农保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新农保的缴费、新农保基金的规范管理以及养老金的领取和发放分别寻找影响政府行为的因素.
1.缴费阶段
现行的新农保政策对农村的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农民缴费负担问题,现在的新农保政策政府提供补贴,但农民普遍净收入低,依然存在缴费负担问题,集体补贴的缺口,现行的新农保政策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村集体补助机制,但大多数村集体不存在这样的能力,使农民失去对新农保政策的信心,管理阶段.当农民承认新农保政策,交并纳保费,从政府角度来讲,兑现提供给农民的缴费补贴,并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并进行专管专用,并规范农民养老保险金体系,并且应该为新农保政策立法,尽而使政府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2.发放阶段
地区间待遇差异大,在养老金发放阶段,政府的灵活性较差,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间的待遇差异大,并且跨地区转移困难,养老金发放的灵活调整机制,避免形势单一.
(三)影响政府参与新农保的福利因素
1.政府与市场
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里的市场是以社会保障和新农保政策为基础的市场.分析现行的新农保政策运行机制、新农保制度的自我调节机制,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行为,新农保政策制度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政府参与程度,政府参与的效果等方面考虑.
2.效率和公平
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从公平角度看,政府对社会的福利投入比例小,并且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政府需调整财政的投入,使投入到城镇福利的比例降低,提高对农村社会基础养老的投入比例,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的权利.
四、政府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指标体系集,并分析社会调查方法和指标评价模型的分析,我们以指标体系为基础,说明新农保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从指标提取到确定最终目标的过程,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如下的政策建议: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社会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4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第一,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在新农保的试点工作过程中,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试点工作的进展是缓慢的,受传统养老模型的影响,一些旧有观念已经形成,很难将其改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认识到参保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最终的参保办法.
第二,增加财政贴比例.新农保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进行补贴,但这种比例小,不能从本质上为农民的养老提供保障,现行的养老金不能满意农民的需求.
第三,操作可持续性.政府在任何政策制度的初期执行的效果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可持续性和规范不能保障.
第四,完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制度本身不稳定,政府在有些方面“缺位”,在有些方面“越位”,管理出现漏洞,因此,政府有责任完善社会保障的相关制度和立法工作,在基金管理方面,建立农民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并进行专门管理,增强农民对政府的信任.
第五,完善社会福利措施.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措施还不能完全覆盖全体公民,而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极积性有待提高,政府需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措施提高农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在不改变任何人群利益的同时提高农民的利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毕向阳.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2).
[2]李玉山,田艳琴.从福利经济学演进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7(3).
[3]马立党,王海山.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福利增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4]周雅颂,陈秀珍.论公共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途径―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为典型实证.怀化学院学报.2008.12(12).
[5]汪朝霞.论社会救助制度的福利经济学思想渊源.理论观察.2007(6).
[6]郑秉文,高庆波,于环.社会保障理论的演进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杨斌,贺琦.影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因素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12(6).
[8]石绍宾,樊丽明,王媛.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财贸经济.2009(11).
[9]仇建国.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3).
[10]张晓山,崔虹志.试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专家视点.2010.
[11]胡宏伟,蔡霞,石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研究.经济经纬.2009(6).
[12]李敬波,张立岩.创新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学术交流.2009.12(12).
[13]张国威.东昌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吉林农村报.2010.3(1).
[14]李明宇.吉林省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6).
[15]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韩俊江.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9(3).
[17]于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经济研究参考.2006(79).
[18]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社会保障制度.2004(l).
[19]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20]张颖,郭亚梅.建立吉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农业科技管理.2009.12(28).
[21]刘昌平,谢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8(5).
[22]纪晓林.以城乡统筹为背景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相关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