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一篇刑事诉讼论文范文,刑事诉讼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王韬法律思想之主旨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刑事诉讼及和法律及诉讼法方面的国际海洋法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刑事诉讼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文章编号:1008-4355(2013)03-0019-06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刑事诉讼的论文范文资料 | 大学生适用: |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1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收稿日期:2013-04-01
作者简介:
吴志辉(1969-),男,四川仁寿人,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律史学专业博士生.
摘 要:
王韬是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想巨擘,“通”——以变通、疏通、沟通求得融通的思想,即改良变法的思想——是其法律思想之主旨所在.以“通”为法思想之逻辑起点,王韬着力于对传统法哲学观——“天下观”、“道器观”、“循环观”、“变易观”等的融通与重构,并把“变通”、“改良”的思想主旨溶灌于种种具体法律主张中.把握“通”的法律思想主旨对深刻理解其法律思想的整体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通;法律思想;主旨
中图分类号:DF0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2.03
近代中国思想界群峰矗立,层峦叠嶂,被誉为近代“中西交通第一人” 的改良巨擘王韬之思想犹如奇峰矗立其中,其代表作《弢园文录外编》(从下文始简称外编,引用该书,只注明篇名)更是在群峰中突兀傲立.《外编》思想锋利、内容驳杂,虽偶有高深迷离、佶屈聱牙之笔,但充溢全书的更多的是浅明、酣畅、精辟之论.成书130年来,《外编》不断被喧闹之政界、清雅之学界乃至俚俗社会所解读,但各个层面的研读者均没有对《外编》思想之主旨达成共识.对《外编》蕴涵的法律思想《弢园文录外编》是王韬设计的中国改良方案,在此方案中,蕴藏着一个不可或缺却被后人关心不够的法思想层面.它凝聚了王韬在中西剧烈碰撞、交融之际对法的思考,是他对中国法律由传统到近代、由民族到世界的十字路口的重新选择和构建,王韬法思想的密码即储藏于此.
主旨之探讨也尚付阙如.有鉴于此,笔者本着“回归文本”,归真返璞,通过对原典文本《外编》的反复研读、揣摩与思考,发现“通” —— 以变通、疏通、沟通求得融通的思想,即改良变法的思想—— 是王韬法律思想之主旨所在,王韬法律思想的各个层面均贯穿了“通”的思想主旨.本文尝试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论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通”:法律思想之逻辑起点和价值本体
“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内涵丰富,包含了融通、疏通、沟通、贯通等多种涵义.“通”在思想层面上与儒学中庸思想之“权变”、 “时中”涵义接近,有继承、转化、改造和创新的意思,也有守恒与发展并存、稳定与开放并存的意韵.在王韬的思想中,再也没有比“通”字更能准确、贴切、精炼地表现其思想从传统婵递到近代的艰难历程.在《外编》全书所含12卷185篇中,王韬的《原道》篇可为其纲,统帅全书.篇中“通”字屡次出现,如 《原道》篇开宗明义云: “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火轮舟车皆所以载道而行者也.”[1]行文末总结到: “盖人心之所向,即天理之所示,必有人焉,融会贯通而使之同.”[1]5
在《外编》中,“通”包含了交通、运通、变通、沟通、通变等诸多涵义,在各篇政论文中,“通” 字俯拾皆是,反映了王韬“通”的思想主旨和价值取向,譬如《变法》中云:“《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至今日,而泰西大小各国无不通和立约,叩关而求互市等”前者之“通”为“通达”之意,后者之“通”为“沟通”之意.《重民》下曰:“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咈,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1]35此“通”字是“沟通”之意.《遣使》曰:“总之,事贵因时以变通,道在与时而消息;先时而能通者,圣人也,后时而不违者,贤人也,时之为义大矣哉.”[1]83此“通”字是“因时通变”之义.与此同时,王韬还对中国各种“不通”,即“隔阂、杜绝、不达”的政治弊端进行了论述,又如《重民》上云:“上有以信夫民,民有以爱夫上,上下之交既无隔阂,则君民之情自相浃洽.”[1] 31“隔阂”表明了他反对君民、吏民之隔阂,主张疏通隔阂,建立“政令下传,下情上报”的有效沟通机制的思想. 《睦邻》曰:“夫中外之情所以不通也,以隔阂太甚也;而隔阂之故,由于情疏而不亲,势尊而不近.”[1] 45此“隔阂”表明了他建议沟通、畅通中西国家之间政情、商情,因势利导,反对隔阂、杜绝的思想.
总之,王韬在大肆批驳“君民隔阂”、“舆情隔阂”、“中外隔阂”的政治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上下相通”、“中西相通”、“与时变通”的改良思想.《外编》全书渗透了 “通”的主旨,“通”在王韬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则是构建其理论大厦之苍穹.“通”是其思维方式,在思想体系中起到了焊接器、润滑剂的作用,其思想的多种范畴、原则不仅依赖 “通”来加以整合、修复,而且“通”贯穿了其思想之始终和法律思想的各个层面(包括核心概念、法哲学观和法律主张).
二、融通与重构:摒弃传统法哲学观,倡导构建改良法哲学观
(一)抛弃“天下本位观”,主张“国家本位观”
中国传统法无疑是以“天下本位”为理论基础的,这种观念发轫于先秦诸子如孟子、荀子《孟子·尽心下》篇云:“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荀子·正论》篇曰:“故可以有夺人国,不可以有夺人天下;可以有窃国,不可以有窃天下也.夺之者可以有国,而不可以有天下.窃可以得国,而不可以得天下.”
,同时在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并且此观念一直沿行传递至清代.正如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所说:“在对外关系方面,十九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家和社会仍然认为自己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它和周围非中国人的关系是假定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这一神话为前提的等早期的历史学家就提出了同心圆式的等级理论.”[2]
天下本位的法观念使得中国法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有纵向的传承,没有横向的比较、借鉴、吸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法律交流实际上只是单向的输出. 王韬对此观念进行了纠正,他说:“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承认西方有圣人,即承认世界为多元结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在人类社会走向“大同”的过程中,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观念革命.这种论断意味着王韬放弃了旧式天下观而接受了更具相对性的世界观念.王韬所持的“国家本位”的世界观,意味着当今世界的国家关系不再是过去的“朝贡”和“羁縻”的等级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存、竞争关系.
王韬的国家本位观是对传统法的天下观的改造与重构,必然把中国法制改革走向置于新的世界格局下进行重新考量和定位.这种新型的国家本位法哲学观,沟通了古代法与近代法、中国法与西方法的鸿沟与窒碍.当时的欧洲列强的法哲学观是“个人—国家—帝国”的结构,“以教统政”的霸权主义是其法价值的最高目标.王韬清楚国际格局和大清帝国实际,提出新型的多元天下观,其法价值的指向无疑是国家、民族本位,在对传统法的改良和近代法重建的宏大工程中起理论指导作用.
(二)摒弃 “道器恒定说”,倡导“道器俱变说”
王韬之“道”虽然有传统 “道”的内涵,如他认为“道”的本质是“人伦”,人伦即“孔子之人道”.“天下之道,一而已矣,夫岂有二哉!等道不外乎人伦.苟舍人伦以言道,皆其歧趋而异途者也,不得谓之正道也.”[1]3 又如《变法》上所云:“夫孔子之道,人道也;人类不尽,其道不变.三纲五伦,生人之初已具,能尽乎人之分所当为,乃可无憾.”[1]20人道即“天道”,“天道”在传统社会中外化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法律,具有与天共存的恒定性,“我中国之所恃者,道而已亦.天不变,道不变”[1]190.
但是王韬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改造和扩大了“道”的内涵.他的“道”与“运会”、“天心”含义接近,是与“人事”相对而言,具有可变性.如他在《答强弱论》中云:“有心人旷观往古,静验来今,而知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 [1]290;“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1]291.
王韬的“器”不是传统文明的“器”. 他的“器”不仅包含了资本文明的科学技术也包括了政治制度,如他欲仿效西方君主立宪制,是他变“器”的内容.他提出的“器则取之西国”的“器”,实际包含了西学之道的政治法律,这是与洋务派的“道”、“器”本质不同的地方.洋务之“道”仅仅指封建伦常,“器”则指西方科学技术和武器等,泾渭分明.
王韬还赋予了“道”人类社会的终极的、永恒的“大同世界”的指向. 他论到:“故泰西诸国今日所挟以凌侮我中国者,皆后世圣人有作,所取以混同万国之法物也.等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此之谓大同.”[1]5西“道”与中“道”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最终&
刑事诉讼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王韬的“道器俱变说”已经融贯了新的时代内容,其法哲学价值层面是深刻、丰富、多层和悖论的. “道”的恒定性和内涵的扩大(运会,天心的使用)表明了他利用历史机缘变革传统伦理法的意图.“器”的内涵说明他的法律变革指向了政治制度甚至传统法的核心制度——“君主专制”的变革,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洋务变法不涉及政治制度的范围.他的“道”指向终极社会——“大同社会”之“万国法”,暗示中国法制变革应该国际化和本土化并存的趋势,闪烁着历史智慧光芒.
(三)摒弃古代“机械论循环观”,倡导近代“进化论循环观”
古代循环观的奠基著述是《易经》,《易经》中有“物极必反”、“盛衰相继”、“刚柔相克”等天道循环概念.宋代邵雍对《易经》循环观念加以发挥,创造了世、运、会、元之间推衍运作、交替循环的“运会”循环说.王韬受西方进化论的影响,在继承邵雍“运会”循环说的基础上,抛弃了其中保守、机械的宿命论内核,赋予了崭新、丰富的时代内涵.如在《普法战纪》后序中说:“盖不如此,则世变不极,地球不毁,人类不亡.我故曰:善变者,天心也”;“夫有物极而不反者也.等天道循环断不或爽.”“变”是循环的核心,“天道循环,运会迭乘”强调“变”的永恒性.“循环”成了强调顺应历史潮流而“变法图强”的崭新术语.
同时他的循环观高扬人的主体作用,否定传统循环观忽视人的作用,而把天道、天命置于十分崇高而又神秘莫测的地位.正如他在《普法战纪》代序中所说,“国家之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显然人事亦天道,天命、天道都变成了人事循环,邵雍的“命定运会说”已被王韬改造成包含有进化论因素的近代循环说.
最重要的是王韬循环观的终级社会与传统终极社会大相迥异,传统终极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大同社会”,王韬 之“循环观”的终级社会是一个“万国相通”和“工商为本”的社会. 他说:“数百年之后,道必大同.盖天既合地球之南溯东西而归于一天,亦必化天下诸教之异同而归于一源.”
王韬之近代“进化论循环观”的法哲学意义是为变革传统法律找到了理论依据,“循环”成了顺应历史规律“变法图强”的术语
刑事诉讼类有关法硕论文选题,关于王韬法律思想之主旨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法律的道德之维
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素质法律素质,理想;信念,重点难点,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摘要200字左右,大标题,题目,用黑体小二,一。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
西方法律思想史6年版;②《西方法学史》,何勤华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③《外国法制史》(第五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④《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王立。
西方法律思想
西方法律思想史6年版;②《西方法学史》,何勤华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③《外国法制史》(第五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④《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王立。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6年版;②《西方法学史》,何勤华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③《外国法制史》(第五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④《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王立。
西方法律思想导论
西方法律思想史6年版;②《西方法学史》,何勤华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③《外国法制史》(第五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④《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王立。
思想修养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摘要200字左右,大标题,题目,用黑体小二,一。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
我的法律思想观论文
文大赛,由于时间紧,在催稿,迫使我竟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这是我自己都未想到的;以前总认为,写论文多难呀,那。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摘要200字左右,大标题,题目,用黑体小二,一。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摘要200字左右,大标题,题目,用黑体小二,一。8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大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基本概念,思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