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同属于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从学科体系构成来看,它应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事业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部分和公共事业管理具体职能活动(或具体领域的)部分。这两部分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中都需要有机结合。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领域比较宽泛和目前高校已有的专业培养特点,该专业本科教育就应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进行学科体系构建和专业设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陈家长(1953-),男,四川新都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1998年,我国教育部修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将管理学列为单独的一级学科,同时在其下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等二级学科。这一举措推动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设置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很不成熟,其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都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应首先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它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关系如何、如何构建它的学科体系等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上取得清晰的认识,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才能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及其研究领域的科学界定
1.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公共事业管理(PublicAffairsManagement)一般是指对公共部门的管理,或者说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我国1998年10月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一款对事业单位的概念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这个定义虽然没有提公共事业,但基本上界定了公共事业的对象和领域,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组织。但从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看,这个界定还不够完善,实际上若从社会公益的目的和角度来看,公共事业还应包括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与发展等,因为这些事业也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这些组织也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发展,对这些领域的管理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此,我们可以把公共事业组织定义为:公共事业组织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公共事业管理就是研究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和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目的是提高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绩效,促使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2.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区别及联系
对于“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人们都普遍认为它是以国家或政府特别是执行部门的行政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行政管理活动也就是政府机关依法执行其职能。与行政管理局限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相比,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更宽,它包括了公共事业的各个领域。因此我国公共管理学者朱仁显认为,公共事业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业。
而对于“公共管理”一词(PublicManagement),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它是一门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公共组织如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学科。在2004年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大类,下设的二级学科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等十一个二级学科。这就说明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是涵盖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多专业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公共管理以广义的公共组织为研究对象,公共事业管理则把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有学者把称为第三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公共行政管理则以政府组织为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上讲,公共管理学不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问题,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从研究重点上讲,公共管理学是重点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和其他分支管理学中的一般性问题,即公共管理中的共性和规律性问题,而对于个性和特殊性问题以及特殊领域的问题则分别由行政管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以及其他分支学科专业加以研究。我们只有把这些关系厘清了,才能科学地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
二、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构成及其培养模式
1.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构成
在厘清了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之后,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构建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体系问题。从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来说,我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体系构成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部分,这一部分属于公共管理的共性部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模块”。它包括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财政或公共财务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其主要解决的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问题,体现的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二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具体职能活动(或具体领域的)部分,可以理解为“职能模块”。它包括科技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等课程,这部分要解决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各类具体职能活动的特殊规律。这两个部分的相关课程统一构成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体系。公共管理类课程提供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课程则探讨公共事业管理在不同领域的具体管理方法和技术,这两部分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学科体系中都需要有机结合。[2]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公共事业组织、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属性和职能比较宽泛,这一特点既是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时遇到的难题,同时又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或领域——它既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组织,也包括非政府公共机构和公益性企业组织,而这些非营利性组织是处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等视野之外的领域。由于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覆盖全部研究领域,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学校相关学科的优势,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依据研究方向可以将国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分为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单一方向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其学科体系侧重对某一领域作全面研究,对学生进行单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如复旦大学就结合其医学优势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确定为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其课程体系中管理模块和卫生模块各占一半,不涉及其它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以往的一些与公共事业相关的专业院校其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就依其专业优势明确确定,如体育类院校就结合其体育学的优势将该专业确定为体育事业管理方向,师范类院校结合其教育学的优势确定该专业为教育事业管理等。另外一类是专业模糊的培养模式,其学科体系侧重基础理论,介绍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但很少针对某一领域作全面研究。以往研究领域与公共事业非相关的院校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属于这一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这两类培养模式各有优缺点:专业化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具有专业性强、能迅速胜任相关领域公共事业部门管理工作的特点,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后续发展,而且单一方向的培养模式易使得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过窄,在目前我国的单位用人体制下很难保证学生就业和学有所用;专业模糊的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具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较好的综合能力,学生学习内容和就业选择面相对较宽,但是缺乏专业技能,其就业后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适应工作,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有鉴于此,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学科体系。
三、“宽口径、厚基础”原则下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为克服上述两种培养模式的不足,我们认为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为人才培养原则。既要使该专业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专业方向、拓宽专业领域、掌握相关专业技术,以提高其对工作的适应能力。我们认为专业研究领域的细化和深化应是公共管理硕士或博士生教育培养的目标,本科教育的重点是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巩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辅助培养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三个部分:统一的“基础模块”课程、特色的“职能模块”课程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模块”。
统一的“基础模块”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理论,是所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要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和技术,使学生具有解决公共事业管理基本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共财政或公共财务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特色的“职能模块”课程是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以及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需要,设立两个以上的专业方向的课程群(如:文化事业管理课程群、体育事业管理课程群、环境管理课程群等)由学生选择修读,每一课程群内的课程都应围绕专业方向开设,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针对性强的“实践模块”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必需环节。学好公共事业管理,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支撑,因此必须针对学生的需要增加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和实践案例,尤其是与专业模块相配合的实践。通过与相关的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来建立长期的实习和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条件。
总之,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既有利于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