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着重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历史性考察,首先梳理表面的生活消费演变,找出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环境哲学观和价值观。其次针对当代生活消费方式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包括资源和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从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公民的层面进行哲学研究分析。最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对策性探讨。关键词:消费方式;环境哲学;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生态一、当代生活方式引发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危机拷问当代生活消费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枯竭型消耗,森林大规模减少,河流大面积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土地沙化等,致使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千方百计寻求环境保护方法。在试图用各种技术性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许多学者注意从哲学高度来反思人们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如下问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进行破坏吗?如果两者并不是处于完全对立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改进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使之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呢?2.当代消费生活方式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亟待破解在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物质材料的生产方式一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这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方式,与之对应,人们的生活方式是铺张浪费型的。技术革命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加快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改造以及对于资源破坏性的开发。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消费社会来临,消费主义思想泛滥更使得生态危机恶化,生态文明已然成为人类文明关注的核心问题。消费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消费的方式可以分为生产型的消费和生活性的消费。生产消费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消费,一般主要是物质材料、原料、劳动消费等;生活消费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内容,如物质资料的消费、精神资料的消费,为满足生存所需要的是物质方面的消费,也就是生活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模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目前从环境哲学立场和角度为出发点,对于消费模式进行的研究比较少,对于生活消费方式研究的领域仍然是空白,仅仅是在对于消费模式研究中稍带提及。二、生活消费方式的历史演变和演变实质1.生活消费方式的演变在1982年的《新华文摘》中,周叔莲认为“消费模式是指一定时期消费的主要特征,“一般而言,模式是从总体上表现一定事物的存在状态、运行程式和机制,反映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它具有整体性、规范性、目的性的特点。”在人类发展历史不同的阶段,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人类生活消费方式的历史演变分析演变实质,进行成因分析,得出对策。人类的生活消费方式的历史演变经历了渔猎文明时代的原生态消费、农业文明时代的节俭消费、工业文明时代的过度消费。工业文明的时代人们开始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但是这种对于资源包括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虽然在短时期内为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这种“竭泽而渔”的消费方式却是以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为代价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颠倒过来。工业文明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消费方式,在频繁发生的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面前,我们需要重新思索文明的发展方向。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预料到这一点,并且提出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都是以牺牲自然作为代价的,由于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消费方式必须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消费。生态文明摆脱了工业文明中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只注重追求经济的增长转向了追求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双重目标。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类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不以牺牲自然作为代价。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树立起一种“绿色消费”的科学的消费观,使得人们的消费能够既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且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既能够对于人们的消费需要进行满足,又能够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2.生活消费方式演变的实质(1)思维方式的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经历了:客体至上的原始思维——天人合一的古代思维——主客对立的现代思维——主客统一的生态思维。主客二分可以理解两种含义:一是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二是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主观和客观的区分:在本体论意义上是指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区分;在认识论意义上是指认识和对象的区分;在历史观意义上是指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分。主体和客体的区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由于缺乏实践的认识,轻视实践,只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谈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上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主体和客体本身的联系涉及到实践,是在实践当中把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的博物学家E﹒海克尔在1866年所提出来的,生态性思维是一种在生态文明中所孕育出来的与本体性思维根本不同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地球是一个整体,是由人、自然界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系,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处于支配的地位,并且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改造自然的历史,但是作为地球生态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着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的发展,同时为了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环境价值观的转型环境价值观的转型经历了:原始自然中心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的转变。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不断认识到人的发展与自然界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因此,人类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复自然,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尽可能减少浪费,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找到替代资源。三、当代生活消费方式引发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1.政府层面原因分析(1)消费刺激经济的增长观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消费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于是各个国家的政府和相关部门会采取各种手段刺激居民的消费,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但是人们只看到消费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却没有注意到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唯GDP论英雄”是指我们过去选人用人、特别是选拔干部,单纯以一个地方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并且作为重要的提拔条件,很多的官员为了实现当地的GDP的增长过度的开发资源,同时不顾环境的破坏问题大力进行城市的建设,致使城市污染问题威胁到百姓的身心的健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大肆推行所谓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3)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使西方的很多不好的思想传到了中国,比如西方的消费观念,他们重视物质的消费,但是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却很是欠缺,这导致很多的中国年轻人过于注重娱乐方面的消费,但是在精神消费上却极度滞后,缺少学习的热情。2.市场层面的原因分析(1)资本逐利逻辑催生了消费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企业的不良诱导陷入消费误区诱导性消费是与刺激性消费相对应的,刺激性消费主要是通过提高工资等方式来刺激消费,增加税收,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而企业的诱导消费是以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来达到的,以诱导消费者进行不必要消费为目的,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或者是名人效应使消费者陷入到企业的消费陷阱当中,成为消费的奴隶,进而使拜金主义、拜物主义的思想得到了蔓延。(3)企业生态责任意识缺位加剧了非绿色消费盛行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换来自身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淡薄:一是药学工业企业是自然环境破坏的源头。二是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接连发生。三是一些企业在环保方面意识低下。四是许多企业在环境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完善。一些企业的治污设施技术上根本就不过关。3.社会层面的原因分析消费应该满足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性异化理论提出随着消费思想的改变,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的本质被改变了,人们如今的消费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向攀比、追求享受、炫耀消费者地位和身份等转变。另外,科技发展带来的消费便利、绿色NGO发展严重滞后及生态消费教育缺乏情况助长或影响了了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四、生活消费方式导致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1.加强政府绿色消费的引导(1)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实现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也是是很多国家政府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话在,这种粗放的的发展方式最终会给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难以估计的消极影响。(2)培育示范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一中全新的消费模式,能够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作为消费的主体,居民一定要参与到绿色消费的行动当中,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做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在住宅的选择上也可以选择绿色住宅。2.促进企业推广绿色消费(1)强化企业的生态消费责任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有很多的弊端,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增加,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发展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绿色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项业务当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进行科技的研发与创新,积极探索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增长。(2)激励企业研发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可以分为末端处理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末端处理技术是在默认现有生产体系的前提下,对废弃物采用分离、处置、处理和焚烧等手段,试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技术。污染预防技术则着重于污染源头的削减。(3)加大绿色产品的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制度,规范食品生产企业行为,切实抓好源头安全。建立食品安全的相关检测机构和制度规范,加强对食品生产机构、企业的监督与检查,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权。推动绿色农产品、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可以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制定绿色市场的认证规范确保绿色市场认证质量。同时加强对食品的污染物的检测,防止疾病的产生。3.培育公民绿色生活消费的自我修行(1)树立天人和合一的生态自然观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主张大自然是人类得以生存的载体,是人类生命、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观念,选择绿色消费的消费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培育生态正义的环境伦理观在消费内容上,要实行绿色性的消费,反对不适当的消费。绿色性的消费指的是选购绿色性的产品和符合生态伦理之科学性的消费方式。这种环境伦理观以培养和造就自身素质高、涵养高和能力强之理性消费的公民为目标,注重对于生态消费精神之积淀,使得不同阶层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趋向于生态化、科学化以及人性化。(3)践行简约和适度的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方式要求在消费数量上,倡行适度性消费,反对浪费性消费。就是要建立一种“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消费文化,选择“知足常乐”的消费性取向,改变所谓消费即幸福之错误观念,用返璞归真之心态,追求“简朴、小型化”的生活。参考文献:[1]杨家栋,秦兴方.可持续消费引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吴卫东.当代社会人的生态与心态问题哲学研究论纲——人的生存质量说之三[J].宁夏社会科学,2006(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