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科起源于美国,随着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曰益扩大应用而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成了社会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依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迫切要求培养大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工商管理专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高等院校迅速发展。但近年来由于人才供给量连年增长,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在传统的专业建设思路下,学校的课程设置、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使得这个专业学习内容较广,缺乏明确的方向和专长,学生的就业去向很模糊,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在减弱。另一方面,从2001年北大实施“元培计划”进行大类招生的教学改革到现在,大类招生在各高校渐成趋势。而大类招生的结果,使得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在面临专业的二次选择时,很多都选择了工商管理大类中其他相关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出现了学生人数的锐减。面对教学规模的缩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的窘况,各大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发展都在进行重新的思考,有的学校甚至质疑这个专业在本科教育中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有一些学校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未来该专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非常必要。
一、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在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一)从该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角度安博教育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2008年专业景气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中反映出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毕业一到三年薪酬指数、职位级别指数、应届就业率指数、发展前景指数、创业指数、舒适度指数、全球化指数、学习压力指数(见图1)。从图中的数据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各方面指数都高于各专业的平均值,无论是就业率还是所获薪酬,以及对全球化经济环境的适应性都表明了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
(二)从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角度2004年3月至12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本类专业)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了—次调查研究。总体来看,社会需求意愿仍然较强,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层次和院校看,本科人才仍是需求主体,重点院校毕业生更受欢迎。从需求专业方向上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专业最受青睐。而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未来对具有国际视角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二、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较杂,没有特色课程,知识传授面宽但不深入
工商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必然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一方面,这种宽的知识面必然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够深入,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了解。另一方面,与同类其他二级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严重的趋同,不能体现本专业的特色,通常出现工商管理专业方向模糊,与其他专业相比没有核心竞争力。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不明确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仍然坚持法约尔提出的十四项基本的管理原则。按照专业化分工,企业内部会形成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等众多职能部门,每个部门的工作各侧重于一个专业领域。对于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中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中,各门课程就是为解决企业中对应部门的实践活动来开设的,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都有明确的就业岗位。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现代企业并没有一个总的企业管理部门,因此,这种情况导致“工商管理学生毕业无岗位”的说法,必然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要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竞争同一类岗位。
(三)专业实习困难,专业技能欠缺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锻炼中才能掌握,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缺少校内模拟训练和去企业实战演练的机会。一方面,很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很少,没有为学生建立固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即便有些学校有实践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多,企业无法提供对应的实习岗位,大多时候都只限于集体参观,学生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另—方面,一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资金短缺,一些模拟教学软件(如有些课程的模拟沙盘及实验室没能及时配套,学生校内模拟实训相对少,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基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的改革中已经走在了前面,规划出了自己的培养模式,且正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笔者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走访过国内一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比较有特色的学校。在我们所走访的高校中,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开设工商管理高级班,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主要依托国际合作办学来实现。一般对于这样的高级班学生,前两年在本校学习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以双语教学为主(有一些课程也可由合作办学的外方教师来上课,比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后两年学生直接到国外进行学习。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培养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是:办学成本高、对师资、学生素质要求较高,且只适合小规模办学。这种模式在上海理工大学、南京财大、宁波大学等很多高校中都在开展。
第二类,与热门专业和行业嫁接,突出专业方向。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入本校热门专业的核心课程,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这种模式目前以南京审计学院最为特色。南审的优势专业就是审计、会计,他们在其它各专业中都加大了会计、审计相关主干课程学习的比例。工商管理还与金融专业进行嫁接,开设金融企业管理班,把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拿进来。这样培养的学生既熟悉金融行业的业务特点,同时也具备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解决了工商管理专业方向不强,就业去向不明确的缺点,学生既能一专多能,又有一技之长。存在的问题是:全校性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调配比较困难。总体来说,这种模式的推广性较强,适应面较广。
第三类,以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为依托,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这种培养模式的思路主要还是以原来传统的那套培养思路和课程体系为主,但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力度。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仍然坚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但素质、技能都更高的应用型人才。基本上走访过的大多数学校对传统工商管理还是有所保留,就是规模较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加强对管理实务的认知和锻炼。校内主要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与实验软件(ERP、TOP-BOSS的应用来解决。校外主要是能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集中实习,让学生能实际接触一些业务,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
四、结束语
笔者从多年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和近年制定、修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颇有感触。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不管选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仍要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且能熟悉行业、了解行业业务特点、创新性、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中基层管理者和创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上应增强素质教育与实践环节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模块化、突出专业方向,与社会热门行业对接,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