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应对策略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时间:2021-03-15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作者简介:范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武力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助理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本文的通讯作者为武力超。
一、引言
伴随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开启了两岸经贸交流制度化合作的新时期。两岸经贸的日趋热络引起两岸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两岸学者从不同角度认为两岸贸易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出口显著地拉动我国台湾经济增长,且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在一致肯定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增长积极作用的背后存在其他影响不同步的争论,如两岸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同时,两岸贸易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且制造业作为吸收非熟练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之一迫使两岸贸易对岛内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成为一个敏感且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制造业视角,利用行业面板数据检视两岸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两岸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就业存在复杂的影响机制。台湾进出口大陆不仅通过产品生产和技术进步改变岛内劳动力需求,而且两岸贸易严重不平衡会使台湾对外贸易产品多处于竞争态势。另外,台商投资大陆改变了两岸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会影响岛内就业[1]。考虑两岸贸易特点,探讨两岸贸易对台湾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证,一是就整体制造业分析两岸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同时,把台商投资作为调节变量,来衡量台商投资主导下两岸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二是由于制造业内部投入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两岸贸易的就业效应可能会存在行业差异,这里进一步把制造业分为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来较精确地研究两岸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在对外贸易的理论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凯恩斯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出口和进口对就业的影响机制。比较优势理论基本秉承积极的态度,认为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对外贸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国内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扩大商品的市场供给和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要素禀赋理论以自然禀赋供给差异为核心,解释了比较优势的来源,其主要内容是指通过出口本国相对丰富要素密集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生产的产品进行对外贸易,从而使丰富要素的需求扩大,稀缺要素的需求则萎缩。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体现在其区分了出口和进口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具体而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国内就业是由有效需求的派生需求决定。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的有效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外部需求则由对外贸易决定。同时,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国民收入和就业具有倍增的乘数作用;进口则和国内储蓄一样对国民收入和就业具有倍减的乘数作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布局的形成,为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影响提供了合理解释,却未能明确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但产业贸易理论暗示了出口并不总是促进就业,进口中间产品则可能利于就业。
从国外学者的经验研究来看,贸易通过三种途径影响劳动力就业。首先,贸易通过产出的扩张(收缩)来影响就业,如傅小兰等(Fuetal.)从地区层面研究中国大陆出口与国内销售产出规模对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认为出口扩张会显著促进劳动力就业[2]。其次,对外贸易中竞争加剧或技术进步会影响劳动力就业,且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就业作用存在差异,如格里纳维等(Greenawayetal.)通过对英国167个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进出口数量的增加会通过竞争效应显著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3]。布尔斯坦(Burstein)和沃格尔(Vogel)则进一步总结了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影响,贸易会有利于发达国家熟练劳动力的就业,不利于发达国家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情形则相反[4]。最后,贸易会通过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就业,如罗德里克(Rodrik)指出,一方面,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使得本国厂商进口中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而成本降低,从而对国内劳动力需求产生极大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国内各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对各部门劳动力需求产生较大的拉动效应[5]。
相对于国外学者的经验研究,两岸学者关于两岸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分析深度显得有些不足,这也与近几年两岸经贸密切往来的现实情形不符。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陆鲜有深入研究两岸贸易影响台湾劳动力就业的专题论文,均主要探讨两岸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戴淑庚和邓利娟研究发现台湾进出口贸易对台湾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就业均有积极影响[6]。潘文卿和李子奈模拟大陆消减自台进口对大陆和台湾经济的影响,得出如果大陆完全削减从台进口商品,将造成台湾经济的全面萎缩,尤以对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最大[7]。二是台湾学者集中探讨台商投资大陆对产业空洞化的影响,如林武郎分阶段考察产业结构、劳动生产力、制造业产值、就业和FDI净流出五个指标变化情况,认为目前台湾有产业空洞化的隐忧,尤其2000年后台湾投资大陆的金额急剧增大引起制造业FDI净流出扩大[8]。鲍晓华认为台湾产业外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不一定会产生产业空洞化,其中笔者提到台湾失业率的上升,部分原因是产业资本外移导致的结构性失业[9]。2010年6月ECFA签署,学者围绕ECFA研究两岸贸易对台湾影响的文献逐渐增多,李仁耀认为现有乐观的评估侧重对产值的长期影响,但两岸产品存在质量或价格差异,使进口和出口同值产品造成的产量及就业影响不同,这将导致劳动力在部门间再就业的困难、收入再分配和弱势产业冲击等问题[10]。张光南等人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分析了ECFA“早期收获”和“全面实施”两种降税安排对两岸三地的经贸影响,发现短期内早期收获计划将对大陆的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产生负面冲击,但长期动态来看,两种降税安排均显著促进两岸贸易、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11]。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也利用GTAP评估洽签ECFA对台湾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两岸签署ECFA可使台湾GDP增长率提升约17%,出口将增加约4%,台湾就业将增加26万人[12]。
三、两岸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制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与发展已逾30年历程,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张。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ECFA的签署为两岸经贸向更紧密和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便利,贸易额迅速增加。依据台湾“国际贸易局”统计资料库数据,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从1992年的9697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13218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139%;台湾自大陆进口额从1992年的747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3678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215%,大陆已成为台湾最重要的进出口市场。
在过去的30余年间,台湾经济处于由工业社会向服务业社会的转型中,而大陆则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两岸经济落差与产业梯度发展致使制造业成为两岸经贸交流的主要领域,两岸经贸交流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是两岸贸易往来严重不平衡,依据台湾“国际贸易局”统计资料库数据,主要表现为台湾对大陆贸易持续享有高额顺差。台湾对大陆净出口额从1992年的89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954亿美元,在20年间迅猛扩张了约10倍,年均增长高达126%。二是两岸贸易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性特征。20世纪90年代,台湾传统的中上游企业跟随下游中小企业赴大陆投资拉动了台湾半成品的出口。进入21世纪,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生产的影响下,台湾IT产业快速转移至大陆,促使了台湾生产原料、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出口,从而带动两岸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三是两岸贸易的主要形式为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水平偏低。长期以来,台商投资大陆所需中间产品和生产设备大部分是从岛内进口,经加工组装后再出口欧美市场,使得加工出口贸易占两岸贸易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两岸贸易形成了台湾接单——日本进口——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发展模式(详见图1)。
图1两岸贸易发展模式
那么两岸贸易模式和发展特点对两岸贸易的就业效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说。
假说1:台湾出口大陆对岛内劳动力就业有正向影响,但影响较小;自大陆进口则对岛内劳动力就业产生负向影响,但不显著。
台湾对大陆出口额远大于自大陆进口额,一直保持高额贸易顺差。根据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外部需求(对大陆高额贸易顺差)带动了岛内有效需求的显著增长,从而促进了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同时,两岸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形成的台湾接单——日本进口——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发展模式表明两岸产业链整合度不够,许多台商仅仅视大陆为加工厂而非市场,两岸之间并未形成实质的经济依存。因此,两岸贸易模式使得台湾出口大陆对岛内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可能并不与贸易规模成比例。2008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比重虽达到39%,但其中有将近18%是再出口至美国市场,加上直接从台湾出口至美国市场的约12%的份额,合计台湾出口美国市场的比重达30%[13]。实质上,美国仍然是台湾最大的最终出口市场,这在较大程度解释了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大陆通过内需实现了8%的经济增长,而台湾则经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另外,20世纪90年代台湾自大陆进口主要集中在农工原料,进入21世纪,台湾自大陆进口的半成品开始增加,替代台湾部分就业,但台当局极力控制自大陆进口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使台湾自大陆进口对劳动力就业无显著影响。
假说2:台商投资主导下的两岸贸易中,台湾出口大陆和台湾自大陆进口对岛内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确定,视产业类型而定。
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影响最大的就是国内的出口,而出口的变动则会引起就业和产出的变化[14]。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从不同产业类型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存在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岛内投资环境恶化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台湾制造业纷纷转移大陆,至2012年台商赴大陆投资累计金额124315亿美元,已成为两岸经济交流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同时,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产业类型逐渐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台商投资大陆与台湾对大陆出口之间表现为替代与互补关系共存,与台湾自大陆进口之间则表现为替代关系[15]。因此,一方面,台商投资大陆拉动台湾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对就业产生收入效应;另一方面,台商投资大陆取代了部分在岛内生产的产品规模,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二者的综合作用则是台商主导下的台湾出口大陆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另外,台商赴大陆投资导致产品返销台湾,引起进口额的增加,替代岛内部分就业,但随着自大陆进口中中间产品占据主要地位,则将带动岛内台企总部对最终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了劳动力需求水平。具体结论视产业类型而定,亟待实证检验。
四、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1模型设定
本文基于劳动力需求是产品派生需求的角度,从产品生产函数中推导劳动力需求方程。设行业i在t时期的CD生产函数为:
Qit=AγitKαitLβit(1)
其中,Q表示产出,A表示除资本(K)、劳动(L)之外影响产出的因素,如生产技术或结构调整等,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报酬分别为w和c(c为常数)。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经换算得到Kit=αLitβ·witc,并将其代入(1)式,即:
Qit=AγitαLitβ·witcαLβit(2)
对(2)式两边取对数并整理得到劳动力需求模型,εit为误差项:
lnLit=0+1lnAit+2ln(wit/c)+2lnQit+εit(3)
由于进出口的变动会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变化,在(3)式中引入进出口的对数指标(lnIM和lnEX),同时,考虑到岛内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以及劳动力需求易受台湾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等,在(3)式中引入劳动需求滞后项(lnL)与时间变量(T)得到(4)式:
lnLit=θ0+θ1lnLi(t-j)+θ2lnAit+θ3ln(wit/c)+θ4lnQit+θ5lnEXit+θ6lnIMit+θ7T+εit(4)
另外,为了进一步探讨台商投资主导下两岸贸易的就业效应,在(4)式中引入两岸贸易与台商投资的交互性得到(5)式:
lnLit=θ0+θ1lnLi(t-j)+θ2lnAit+θ3ln(wit/c)+θ4lnQit+θ5lnTDIi(t-k)*lnEXit
+θ6lnTDIi(t-k)*lnIMit+θ7T+εit(5)
其中,TDI代表台商投资大陆,lnTDIi(t-k)*lnEXit与lnTDIi(t-k)*lnIMit表示滞后k期的台商投资与当期进出口的交互项,该指标有助于理解两岸产业分工模式下,台商投资主导的进出口贸易对台湾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2数据
本文采用1992~2011年台湾25个制造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借鉴台湾学者龚明鑫按照HS六位码编制对应的267个四分位产业产品分类参考龚明鑫《进出口货品结构别复分类之修订》,台湾财政机构2004年委托研究计划。,接着依据台湾当局第八次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系统,把四分位制造业细类合并到25个制造业中类行业分类见台湾第八次行业分类标准系统。其中菸草制造业贸易数据非常小,为与台湾“主计处”的“统计资讯国民统计所得资料库”所查行业分类一致,本文把菸草制造业贸易数据合并到饮料制造业,合称为饮料及菸草制造业。。其中,从台湾国际贸易管理机构的贸易统计资料库得到台湾进出口大陆HS六位码的产品数据;从台湾“主计处”的“统计资讯国民统计所得资料库”获取各行业的就业人员、受雇员工名义工资、不变产出值、劳动生产力指数和以2006年为基期价格指数;台商投资大陆数据则来源于台湾经济管理机构投资业务处投资统计资料库。同时,利用以2006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对各行业的名义工资进行处理。另外,劳动生产力指数是衡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此指标来度量模型中的生产技术变量。在实证分析中,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值。
本文按照龚明鑫就生产要素中劳动与资本份额划分产业类型的准则,进一步将台湾制造业分为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以比较不同产业类型中两岸贸易的就业效应。表1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作者:未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品牌建设领域,对内人们更多地强调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对外则更多地强调国家品牌或国家形象。《参考消息》最近的一条消息说,中国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