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即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在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走出馆门,走出校门,向社会开放,接纳社会读者和团体,允许他们查阅馆藏信息资料,为他们提供服务,直接参与到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国内外各界组织以及个人和家庭等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2002年2月21日由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四章“读者服务”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一规定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
2.1、用户信息需求变化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和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截止到2007年7月18日,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1]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把理论和各种科技成果快速应用于实际,创造出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根据社会需要,深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充分释放知识能量,使图书馆由知识宝库变为知识喷泉,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2]
2.2、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水平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图书馆功能作为图书馆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不断变革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图书馆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特征和不同侧重点。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系统尽管它具有多种功能,但是,在特定条件下,总有一种功能是主要的,其他功能只是作为一种可能状态而存在。当条件发生变化时,作为可能而存在的功能,就会转化为现实发挥作用的功能。”Ungem-sternberg和Lindquist也曾说:“研究者们可以检索到来自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而不必进入图书馆,除非图书馆积极地改变现状。这种现象对于图书馆作为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而言是毁灭性的。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挑战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面向社会开放。21世纪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社会,任何个人与组织要在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必须投入学习型社会中去。作为知识与信息集散地的高校图书馆,应面向社会大众开放,而不能把自己的服务局限在大学围墙之内。
2.3、社会对情报信息的需求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实现全方位的向社会开放,就能够围绕当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和服务,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他们急需各种技术和市场行情信息,迫切需要信息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一些大型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文献资源,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正寻找技术攻关合作对象。而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和科技文献资源缺少等原因,也迫切地把目光投向信息资源丰富、服务手段先进的高校图书馆。同时,一些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中小学的老师等知识群体,由于本单位文献资料的贫乏性,对高校图书馆的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也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
2.4、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要求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业务,是高校图书馆扩展其发展空间的唯一途径。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使图书馆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实现信息社会化,使馆藏资源得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供社会享用;同时,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业务,在高校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使社会对高校科研动态、重点学科建设有所了解,也便于学校科研人员同其他行业科研人员进行沟通,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样,可以改变高校“象牙塔”的形象,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又提高了高校的地位和影响。
3.1、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保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图书馆(公办)总数为1794所,拥有藏书6亿多册,超过了所有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3]而且所藏图书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性强,是一座巨大的知识“金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信息服务网络化使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这必将受到社会的欢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人才保障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队伍,他们长期在图书馆工作,对文献信息资源既有采集处理能力,又有鉴别开发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校图书馆85%以上工作人员都有大专以上学历,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占50%,一批高学历专业人才奋斗在图书馆工作岗位上,并且高校具有各类型各专业和各层次的教师、科研人员,人才荟萃,据有关统计,2002年高校教师达61.8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所以,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具有绝对的人才优势。[4]
3.3、地域优势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高等学校一般处在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大都市,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带动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统计显示,我国每生产1美元的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为发达国家的2~9倍;由于信息失灵、决策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建国以来至少达1300亿元。[5]信息是致富的新途径,是创造效益的最佳保证,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需要利用信息来做为创造经济效益的最有力的依托和保证。
3.4、优越的资金条件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后盾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发展很快,带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较快,1998年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提供了保障。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受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影响,地方文献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献,而且参与数字图书馆项目多、经费多,进一步发挥资金优势。
4.1、高校管理体制制约了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教学、科研、图书资料是高校三大支柱,但高校图书馆在人员调配、晋升职称、对外交流、资金等方面都依赖于高校,在高校的护翼下,危机意识淡薄,缺乏谋求自身发展的动力,深处自己的高墙之中,与地方联系很少,没有建立起一套与知识资源深层次开发相适应的研发、运行、奖励机制,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发展。
4.2、理论研究有余,社会化服务实践乏力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理论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充分关注和重视,而能够开展服务社会化实践的图书馆则寥寥无几。这固然与高校图书馆缺乏服务社会的经验有关,也和高校图书馆缺乏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办法有关。在向社会开放服务方面,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做得较好,它从1996年5月1日起,成为首个为社会提供24小时电子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但是,就目前而言,能够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是少之又少,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探讨社会服务方面无异于老生常谈,诸如科技查新、用户情报教育与培训、社会调查、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等,没有多大意义上的创新。
4.3、职能定位限制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
由于高校图书馆都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因此,一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职能定位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而高校的社会化程度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挂钩,这与当前我国的一些政策和法规精神相悖。我国的教育法也规定了高校的立足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主,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同时,一旦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会给高校教学和校园安宁带来干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意见,教育管理部门至今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4.4、缺乏宣传,致使高校图书馆资源长期不为社会所知
由于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以校内读者为服务对象,加之对馆藏文献资源缺乏对外宣传,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知之甚少,虽然近年来高校也在努力走出“象牙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但几乎所有高校都未能有组织地向地方宣传文献资源和服务,尽管社会用户求助无门而导致知识的短缺,但他们很少通过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4.5、没有建立面向市场的服务中介机构,文献资源浪费
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较为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汇集有众多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图书馆的优势,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统服务方式下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市场运行机制下的中介机构,就是对知识资源的巨大浪费。据统计,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普遍较低,一般低于40%,有些图书馆图书流通率低于20%,即将近60%~80%的文献资源处于闲置状态。[6]
5.1、强化“藏用并重”的意识,增强社会化服务观念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工作“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过分强调图书馆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贮藏作用,轻视文献资源的开发、传播的职能,坐等读者上门,服务对象局限于本校师生,开放时间固定,这种信息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极大的限制。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信息服务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改革和调整服务对象和方式等,走出馆门、走出校门,主动走向社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宣传推荐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和文献信息服务工作,调查了解社会用户的需求方向,把信息服务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提供适合的文献信息产品和高效益的专项文献信息服务。
5.2、开展宣传工作,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需要通过宣传才能让读者所了解,通过图书馆信息人员加工过的信息产品更需要通过宣传才能让信息用户知道。图书馆在网上可通过制作图书馆主页,BBS公告栏等形式,利用网络的便利,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领域里向社会读者传播文献信息。非网络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如发放图书馆读者指南、新书通报,举办学术讲座,读者座谈会,深入到社区、用户中去,开展知识信息教育,向广大读者全方位地宣传图书馆的职能、馆藏资源、服务手段、服务效果、图书馆的发展动态,其目的是使社会对高校图书馆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展示其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开拓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进而达成全社会利用图书馆的共识。
5.3、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是提高高校图书馆竞争力的基础,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根据本院校专业教学的重点、热点、难点以及教学、科研方向,采集文献信息资源。传统信息资源如图书、期刊、报纸等采购也应更具实用性,采访时把本地的支柱产业、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等因素考虑进去,提高实体信息资源的流通率。高校图书馆更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本馆主页上设立一个为本地区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类信息的栏目,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积极开展代查、代译、代检、代借资料的工作,为地方提供形式多样,有质有量的文献综述、书目文献、市场调研分析等信息产品。
5.4、保证正常的教学需求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师生查阅资料的重要场所,其作为教育部对高校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部门,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需要在不影响本校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进行,如果高校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则得不偿失。这样,高校图书馆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为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化服务插上腾飞的翅膀,使这一切更具有可操作性。
5.5、加快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
网络信息服务是未来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图书馆扩展信息服务空间的必要手段。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大投入,搞好网络设施建设。利用网络的便利,及时广泛地组织和传播信息,为用户提供如E-mail文件传输、光盘检索和共享公用软件等信息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谋求与社会信息机构、电信企业、计算机中心合作,形成一个新型的、综合型的信息服务集团,使“无墙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成为现实。
5.6、改革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要以高校为依托,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采取买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限,加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联系,组建地区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以便于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也要与时俱进,转变以往的服务模式,一改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模式,延长开放时间,全方位向读者开放,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向读者推荐新书,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把图书馆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中心。
[1]万文娟.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
[2]徐金法.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走向综论[J].图书情报工作,1998,(2).
[3]王胜生.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若干问题讨论[J].图书馆,2007,(5).
[4]焦新.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EB/OL][.2009-09-26].
[5]唐晓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5).
[6]李桂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