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保存和再现人类社会成就和记忆的关键机制之一,是对于正规教育体系有益补充的文化教育中介,但其重要性却往往被低估。在博物馆不变的宗旨“守护文物并传播真理”的基础上,如今正努力将目标付诸表现性,其表现性强调收藏品与展示主题能够串联时空,具体讲述它的故事脉络与时代意义,这样近似于对于情景的重新构建,为博物馆展示引导了新的方向。
纵观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其“诠释”与“传达”的功能,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的博物馆思潮,将博物馆关注的重点从物件本身变成了人与物件的共鸣与联结,努力朝感动人心,深化人心的记忆烙印为理想的展示方式而努力,以求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学习。
对于参观者来说,对于博物馆之行最重要的莫过于展出的文物了。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同一个空间内有多个文物,文物与文物之间互相依托,互相支持,形成较为完整的氛围。由于物件的静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道出文化的真实故事,所以需要借助情景的力量,来强化物件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激发参观者的“联想”。对于情景的构建应当建立在各个展品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营造一个更完整更生动形象的叙述性场景。
博物馆的展品与其他展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承载的不仅仅是物件本身,“文物”的特殊身份其价值在于所承载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信息,历史信息和独特的叙述性。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是历史发生过程中的伴生产物,有着无法替代和更改的特性。这些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博物馆教育不应该脱离展品本身乃至展品使用情景的深刻解读和呈现的。对于几乎大部分的展品而言,它们都曾经是鲜活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它们本身所处的是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参观者的“联想”,跨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将近的意义延伸到远的意义,将当下的感知延伸到过往的情感,进而将表象化的符号延伸为事物内涵的象征意向,或由一个物件本身出发,意识到其背后的所代表的丰富底蕴。MauriceMerleau-Ponty藉由现象学的描述方法说明人如何认识实在的事物,他指出:“问题在于描述,而不在于解释和分析。”而博物馆的参观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身体上的实际经验,身体穿梭在展场的过程和物件、相片、文本、风景、导览人员或其他观众的互动,这些互动作用共构了博物馆参观的情景经验,情景的建构描述也更为具体,也使得参观者可以自行把握理解权。
VisitorsexperiencingtheAtlanticWall
荷兰的海牙博物馆在2016年4月至11月举办了关于海牙城市的展览——“TheHagueandtheAtlanticWall:WarintheCityofPeace”。展览依据城市地图来排列参观者访问的代表不同城市街道或公共场所的站点,无论是对当地人还是游客,都是一个认识海牙街道名称,标志性建筑和特殊地点的机会。参观者对于入口处的不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常生活用品的复制品的选择会引发不同的故事背景,参观者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故事线,而每一个故事线都以三种不同的参与过城市疏散的身份角色来叙述:荷兰公民,德国士兵和荷兰官员
展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游客自我选择信息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这些选择往往包含着游客的自我身份的体现和关注群体的倾向。对于经历过该段历史的人来说,这种情感的共鸣形成更有意义有语境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这种情感的体验和想象对于个人的情感感受和人生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中,叙述性的情景构建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还原展品的原生状态,营造或复原情景,以达到加强观众的学习效果,配合展品使参观者能够搭乘博物馆构建出的时间机器回到过去,能更好的达到博物馆教育传播的重要职能。对大众“生活秩序“与”集体身份“的构筑,将会成为博物馆日益重要的面向,作为一项不可替代的生产、提供”知识“渠道,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会迎来新的转变。
[1]Benjamin,W.andUnderwood,J.(2008).Theworkofartintheageofmechanicalreproduction.London:Penguin.
[2]Bleeker,H.,Levering,B.,VanManen,M.andBeekman,T.(1986).Phenomenologyandordinarylife.Montfoort:UriahHeep.
[3]Hooper-Greenhill,E.(1999).Theeducationalroleofthemuseum.London:Routledge.
[4]Hopper-Greenhill,E.(2004).“Measuringlearningoutcomes,archivesandlibraries:TheLearningImpactResearchProject(LIRP)”,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10(2),15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