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理论研究的滥觞与发展

时间:2021-04-15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贸易条件理论研究的滥觞与发展

作者:未知

[摘要]贸易条件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它直接涉及到两国间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提出以来,贸易条件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文章对贸易条件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贸易条件恶化理论导致“贫困化增长”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状况下,分析中国的贸易条件状况,探寻贸易条件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贸易利益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2-0005-05
贸易条件(TermsofTrade)一般来说是两国商品贸易时的交换比率,它体现贸易国之间的物物交换关系。现实中常用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且以指数形式来表示,如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等,大多数学者的关心重点是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即从贸易条件的改善或恶化来反映一国贸易福利。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条件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对贸易条件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贸易条件恶化理论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困化增长”理论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结合中国自身贸易条件状况,来探寻贸易条件新的研究方向。
一、经济行为下的贸易条件理论
迄今为止,西方经典参考文献中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已有众多的史料。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行为的消费需求、生产供给以及中间环节交换进行研究论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对经济行为的消费需求进行分析。这种观点主要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一国的相互需求曲线相对占优势时,该国的贸易条件就相对有利,也即意味着在贸易分配中能获得较多的好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Mill和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Marshall。Mill(1948)[1]从贸易利益观点出发,提出相互需求理论,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就是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而Marshall(1879)[1]则运用几何分析方法(提供曲线)研究贸易条件的决定与变动,其中提供曲线是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无差异曲线所决定的。这说明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基础是两国的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变化。因此在研究内容上也可认为马歇尔的提供曲线仍是穆勒相互需求理论的延续。同时他们的研究都认为,若将贸易条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两国都可以从贸易交换中获得收益,只是得利多寡的不同而已。
二是注重对生产供给阶段的考察,这主要缘由生产要素供给总量发生变化,一国的贸易条件也会发生变动。如Hicks(1953)[2]研究了不同要素生产率提高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包括了中性、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并分析了其对贸易条件的不同影响。彼特?凯恩(***)则给出了“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惨淡结局”,结合贸易条件和消费者收入,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多入国”的不利影响[3]。印度经济学家Bhagwati(1958)[4]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基础上提出的“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growth)”理论,则认为由于贸易条件恶化损失有可能抵消或超出产出及贸易增长所带来的收益,总体上使一国福利恶化。可以看出,Hicks、Bhagwati等人的研究则将生产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国生产状况的变化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条件,并导致其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至今都影响着当代学者的研究。
三是主要围绕“不平等交换”理论的论战弥补了前两条主线之间的一些不足,从交换分配的角度认为贸易条件是一国剥削另一国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Prebisch(1950)[5]、Singer(1950)[6]、Myrdal和King(1977)[7]从不同角度皆对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条件长期的恶化进行了证明,他们的观点认为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也即意味着收入或资料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是富国对穷国剥削的结果。持有相同观点的普雷维什认为,“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就在于,主要是那些集中了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人们将经济剩余攫为已有”[8]。由此可以看出,Prebisch和Singer等强调各国初始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决定了各国在交换中不平衡的地位,交换阶段的不平衡也导致了最后分配不平等,导致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现象。同时针对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论,Kindelbelger(1956)[9]、Balagtas和Holt(2009)[10]等西方经济学家利用了不同的实证研究方面批评了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福利恶化状态。故有关贸易条件不平等交换的争论一直在延续。
二、贸易条件恶化论与贫困化增长理论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贸易条件理论的研究更多是与一国经济增长、贸易福利联系起来(Blattmanetal,2004[11];Grimes,2006[12]),其中较有名的就是“贸易条件恶化论”以及在此基础推导出来的“贫困化增长理论”。
1.贸易条件恶化论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代表人物是阿根廷经济学家Prebisch(1950)和印度经济学家Singer(1950)①,他们的分析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状况,将其原因归结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技术进步水平不同;历史原因等,这就是著名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Grilli和Yang(1988)[13]通过对1900年~1986年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进行研究,证实了“普雷维什―辛格假说”。Reinhart和Wickham(1994)[14]对1980年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研究同样支持此观点。随着研究的细化,Sarkar和Singer(1991)[15]、Maizels(1999)[16]等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重新进行了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也呈恶化趋势。Ram(2004)[17]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从1970年~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基本上都呈恶化趋势。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还深化了对贸易条件本身的研究,认为贸易条件还包括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Lutz(1999)[18]通过实证研究了66个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贸易条件和净贸易条件,发现从长期来看,都存在恶化的趋势。故在某种程度上说,Prebisch-Singer假说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基本上是成立的。
2.贸易条件恶化引致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理论是由Bhagwati于1958年总结提出来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量提高和收益增加,都可能被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而抵消,从而导致福利减少现象,即出现本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绝对下降。Bhagwati(1968)[19]进一步在“贫困化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福利、扭曲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ohnson(1967)[20]等人则指出,贫困化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从而造成了福利水平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Sarker和Singer(1993)[21]对影响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做了新的解释,尤其强调了资本、技术等要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Betra和Scully(1971)[22]则从要素市场的角度出来,认为即使一国经济增长使该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改善,若要素市场存在扭曲,仍有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总体而言,目前研究“贫困化增长”的经济学家大都一致认为,其含义不应该仅仅从商品价格指数衡量的贸易条件进行分析,而应该从影响贸易条件的内在原因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出较全面的评价。
[19]Bhagwati,J.N.DistortionsandImmiserizingGrowth:AGeneralization[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8,35(104):481-485.
[20]Johnson,Harry,G..ThePossibilityofIncomeLossesfromIncreasedEfficiencyorFactorAccumulationinthePresenceofTariffs[J].EconomicJournal,1967,77(305):151-154.
[21]Sarker,P.andSinger,H.Manufacture-manufactureTermsofTradeDeterioration:AReply[J].WorldDevelopment,1993,21(10):1617-
1620.
[22]BetraR.andG.Scully.TheTheoryofWageDifferentials:WelfareandImmiserizingGrowth[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71,1(2):241-247.
[23][英]哈维.现代经济学[M].沈志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28-429.
[24]Edwards,Sebastian,andEduardoL.Y.FlexibleExchangeRatesasShockAbsorbers[R].NBERWorkingPaper,No.9867,2003.
[25]Lewis,W.A.TheEvolutionofthe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M].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7.
[26]IscanT.TheTermsofTrade,ProductivityGrowthandTheCurrentAccou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77,45(3):587-611.
[27]Bhagwati.J.N.TheTheoryofImmiserizingGrowth:FurtherApplication,In:Connolly,M.B.,Swoboda,A.K.(Eds)[M].InternationalTradeandMoney,(GeorgeAllen&Unwin,London),1973:45-54.
[28]Brecher,R.A.andDiaz-Alejandro,C.F.Tariff,ForeignCapitalandImmiserizingGrowth[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77,7(4):317-322.
[29]Bertrand,T.J.andF.Flatters.Tariffs,CapitalAccumulation,andImmiserizingGrowth[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71,1(4):453-460.
[30]Baxter,M.andM.Kouparitsas.WhatCausesFluctuationsintheTermsofTrade?[R].NBERWorkingPaper,No.7462,2000.
[31]Broda.C.Termsoftradeandexchangerateregimesin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4,63(1):31-
58.
[32]LiZhangandSimon.TheIntersectoralTermsofTradeandTheirImpactonUrbanisationinChina[J].Post-CommunistEconomies,2000,12(4):445-462.
[33]韩青.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基于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9-14.
[34]李汉君,孙旭.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趋势与出口商品结
构――基于1981-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3):37-40.
[35]张亚斌,车鸣,等.“合成谬误”与中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J].世界经济研究,2010(8):33-38.
[36]曾铮,胡小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J].财经科学,2005(4):162-168.
[37]崔津度,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4):27-29.
[38]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9]龚家友,钱学锋.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J].贵族财经学院学报,2003(4):40-44.
[40]林林,周觉.我国贸易战略选择与“贫困化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05(6):14-20.
[41]邹全胜.走出贫困化增长“陷阱”:基于要素性质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62-71.
[42]王信,林艳红.中国外贸扩张是否会导致贫困化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85-90.
[43]张建华,刘庆玉.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6):20-23.
[44]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1):31-36.
[45]谢飞.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J].财贸研究,2003(6):1-6.
[46]王平,钱学锋.从贸易条件改善看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3):47-53.
[47]罗忠洲.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5(2):39-41.
[48]肖龙阶,苗建军.中国贸易条件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9(2):104-107.
[49]李汉君.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基于36个月时序数据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4):60-64.
[50]庄芮.FDI流入的贸易条件效应:发展中国家视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1]刘渝琳,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7(7):107-112,122.
[52]刘青海,王忠.FDI规模、政府行为与贫困化增长的防范[J].当代财经,2010(3):102-108.
[53]冯晓玲,张凡.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4):69-74.
[54]阿什德,叶德利.贸易条件趋势与进出口波动:基于1980-2006年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5):59-69.
[55]Ramey,G,andRamey,V.A.Cross-countryEvidenceontheLinkbetweenVolatilityandGrowth[R].NBERWorkingPaperNo.4945,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94.
[56]Mendoza,E.G.TheTermsofTrade,theRealExchangeRate,andEconomicFluctuations[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95,36:101-137.
[57]Rawski,T.G.ImmiserizingGrowth[EB/OL].www.Soc.duke.edu/
sloan_2004/Papers,2004.
TheSourceandDevelopmentoftheStudyonTradeTermsTheory
YangXiaoling
(NanJingAuditUniversity,MonetaryInstitute,Nanjing211815,China)
Abstract:Tradetermsarealwaysthecoreproblemfortheinternationaltrade,directlyinvolvingtheprofitdistributionbetweentwocountries.Sincethepropositionof"Prebisch-Singer"isputforward,wideattentionisdrawntotradetermsandmanyscholarshavedoneeffectiveresearchonthem.Thispaperorganizesandsummarizestherelativeresearchontradetermstheory,especiallyanalyzingandcommenting"pauperizationgrowth"causedbytheexacerbationoftradeterms.BasedonChineseeconomicgrowthcondition,thepaperanalyzesthestateofChinesetradetermsandthenseeksthenewresearchareaintradeterms.
Keywords:tradeterms;pauperizationgrowth;benefitoftrade

(责任编辑:张积慧)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作者:未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品牌建设领域,对内人们更多地强调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对外则更多地强调国家品牌或国家形象。《参考消息》最近的一条消息说,中国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