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翻译
作者:未知摘要:旅游的国际化,意味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兴起,这给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创造了交流需求。为了在旅游业中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缩小文化差异,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旅游英语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旨在提高旅游英语翻译者把源语转化为目标语时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解决由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从而为旅游区输送更多的翻译人才,促进国际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文化差异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突飞猛进,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足不出户的社交模式已远远成为过去,汽车、火车、高铁与飞机高速发展并且逐渐普及,一日千里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与此同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这为人们提供了极好的出境旅游机会。据笔者了解,近十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呈正比持续上升,入镜人数也随之快速上涨。正是因为如此,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并开始蓬勃发展。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旅游有了交流沟通的需求,这种需求逐渐扩大,蔓延至全球各地。交际双方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彼此的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理想信念可能截然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的障碍,相互的误解更可能导致严重的文化冲突、两个民族乃至两个国家之间的隔阂。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势在必行。
1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一个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饮食、社交礼仪、制度习俗等)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实时且直接的口语交际。
旅游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交流过程,而旅游英语则是直接沟通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媒介之一。[1]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出入境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出入境旅游,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加,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中西方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彼此的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理想信念等都存在着差异,译者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时候往往需要换位思考,减少由于文化、语境、思维等不同造成的交际障碍与交际损失。
2跨文化交际下旅游英语翻译差异
2.1旅游英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观、世界观、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等,这些构成文化。[2]因此,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主要有饮食文化差异、社会习俗差异、人文历史差异等等。而旅游文化差异则是人文历史差异中最显著的一部分。王佐良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3]由于两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有所不同,中西方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也大相径庭。在介绍某处旅游景点时,汉语旅游文本更多地使用描述性的词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赋予其中国人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与含蓄婉转。而英语旅游文本则是风格简约、逻辑严谨,他们更加注重文本的客观性,多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故译者常常短短几句便介?B清楚景点的地理位置、服务设施等,直观易懂。
例如,在翻译舟山著名文化景点“普陀寺庙”的时候,译者就译成“ThePuTuoTemple”,笔者认为这种单纯的音译无法反映其背后的悠久历史,听之乏味,不了解其中缘由的西方游客不免会感到失望,这大大不利于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同时也阻碍了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如SpringFestival,对外国游客而言,这可能只是一个在春天里的普通的节日,至于它在中国人心中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完全传达不出来,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这些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外国游客也完全不了解,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些根本不存在。再说龙,中国人一直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自豪,殊不知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极其邪恶的生物,若在交际中介绍自己是“descendantsofthedragon”,不仅无法传达自己的本意,更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译者需要在了解自己国家文化的基础上,考虑交际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仔细领会并且融会贯通。为此,何兆熊在《语用学概要》中指出:“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除了所用的语言相同外,还必须具有一些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4]
2.2旅游英语中的中西语境差异
语境(context)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y)提出的,王建平对它进行了更准确的定义:“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5]纽马克认为:“语境是所有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则、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语义。”[6]旅游英语的翻译要想传达出译者的语意,就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语境,只有在正确的语境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中国人常说的“老字号”被译者译成“oldandreputablerestaurant”。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老字号”中的“老”本在说明一家店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然而却被译成“old”,英文中的“old”指的是“老旧、无新意”。可想而知,原本的褒义在西方人眼中却被理解为贬义,相去甚远,如果翻译成“reputablerestaurantwithalonghistory”更能传达出“老字号”的内在语意。
2.3旅游英语中的中西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度的综合和统一。”[7]专事法国文学翻译的大家傅雷曾指出:“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8]人作为思维的主体,其思维方式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人作为思维的个体,因职业、性别、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的差异,其思维方式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同一民族的人,由于生活在同一社会、同一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存在共性。对比研究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减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举措。例如,张家界天子山贺龙公园里潘鹤教授设计的贺龙元帅的铜像,高6.5米,重约100吨。在《张家界旅游画册》中对这尊铜像的描述是:“TheGrandBronzeStatueofMarshalHeLong(1896-1969),oneofthefounders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borninSangzhisomewhat60kilometersfromthetouristsite,ledmanybattlesduringtheChineseCivilWarandAnti-JapaneseWar.”这份旅游文本描述的主要是设计者的生平与其所做的突出贡献,而不是这尊铜像的雄伟气势。译者在这里充分考虑了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在翻译的时候进行了换位思考。对外国游客来说,雕像的宏伟气势可以通过自己近距离的观察来亲自体会,他们关注的并不是雕像具体的长宽高,而是雕像背后设计者的生平、为什么要设计这尊雕像,他们想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译者在翻译时便很好地抓住了外国游客的这一心理,删减了对铜像的具体介绍,增加了他们想要知道的文化背景。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思维差异是决定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需要对其有足够重视。
3跨文化交际下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3.1音译结合意译
中国幅员辽阔,风景名胜繁多,简单且直白的音译无法向外国友人传达出各旅游景点所赋有的深厚历史底蕴,故译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尽量规避这种损失,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更好地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使一个景点在他们心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名词,而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所以,在一些著名景点的翻译上,可以采取音译,但同时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在语音标准的基础上巧妙添加意译,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体会景色的美好之处。
例如:天坛(TempleofHeaven),直译为“天上的寺庙”,这一翻译属于意译的用法,简洁明了地介绍出了古人建坛祭天的历史文化内涵,若是音译为“TianTan”,不仅完全传达不出其原本含义,更会让西方游客觉得疑惑,对这一景点提不起兴趣来,从而严重影响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再比如说长城(GreatWall),直译为“很长的墙壁”,简单且直白地道出了长城这一中国著名历史景点的特点。庐山(LushanMountain),音译结合意译,Lushan是这座山的名字,mountain则说明了这个景点是一座山,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方便外国游客的理解。
3.2归化结合异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交际的语言既不可能是绝对的异化语言,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归化语言,而只能是原语和译语的“?s合”语言。[9]在旅游英语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景点的特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合理地把握这个“度”,以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例如:“紫禁城”,不能直接译成“Zijincheng”,要依据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进行异化处理,译成“theForbiddenCity”会更好;“颐和园”,同样不能直接音译成“YiHeYuan”,而要异化为“TheSummerPalace”,这样一来不仅指明了这是一座院子,而且也突出了颐和园这一景点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翻译效果。
3.3增补结合省略
在一段旅游文本的翻译中,无法逐字逐句将源语转化为目标语,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适当增加与删减了。这是旅游英语翻译中最为常用的又一变通手段,增补也好,省略也好,都是增词不增义,减词不减义,反而能使意义更加明确,文字更加通达。
例如:“四大发明”,译者需要进行一定增译,转化成“TheFourGreatInventions(paper-making,gunpowder,printingtechnique,compass)”,这样可以给外国游客一种直观的感受,在第一时间就能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具体指代的内容。
译者在进行旅游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时,要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语境差异与思维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更为有效且顺利的沟通交流,更好地为中国旅游产业服务,将中国的风景名胜推向全世界,提升中国旅游业在世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浅论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50.
[2]史金婵.跨文化交际下旅游英语的汉译英翻译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18):129-131.
[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求实出版社,***.
[6]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M].OxfordPergamanPress,1982.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8]傅雷.翻译经验点滴[N].文艺报,1957-5-12.
[9]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