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管理人员职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未知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的组织。医学院校更是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医生。医学院校中除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外,还有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学院校管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为提高高校管理人员办事效率,发挥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本文从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的现状分析入手,从而探讨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医学院校管理人员职业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管理人员职责既是对高校运行的管理,更是对学校师生的服务。其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复杂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学费的减免政策落地,医学院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管理人员的数量却保持一定的数量,现医学院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常存在一人多责,一人多管的现状,管理人员身兼数责,具体分工不明确;工作内容复杂,需要管理人员具有思路清晰,快速转变工作方式的能力;
第二,琐碎化。作为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其工作包括常规化工作,也包括日常的琐碎性工作,例如,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除负责科研项目申报等常规化工作,还要处理教师科研经费的报销、主管院长的签字等工作;
第三,重复化。除特殊情况外,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工作较多为重复性工作,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较为固定,缺少一定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推陈出新,难以打破固有思维方式完成工作,易形成固定思维。
1医学院校管理人员职业现状分析
作为医学院校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及工作特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职业现状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1.1专业化程度较低
我国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有些高校目前仍存在不重视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意识,导致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现状。
经过调查,医学院校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公开招聘、校内调岗、附属医院抽调等,人员结构构成复杂,大多数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为医学类、理工类,而毕业于管理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可以说,在成为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前,大部分管理人员没有专业化的、系统性的管理专业知识,这对日后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作为医学院校管理人员,草拟文件、撰写文稿是管理人员基本工作,但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文稿的类型、撰写的格式及写作要求了解不多,如要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篇成稿的水平,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学习、积累。
一是专业化意识不强。一部分管理人员仍然认为,医学院校管理工作就是简单重复性工作,无论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均可以升任;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积累,多学习,经验可以弥补专业知识的匮乏。这种看法及认识显然是错误的。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学习掌握专业管理知识,并需要在实践中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完成高校管理工作。
二是实现专业化途径较少。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工作较多,无法抽出大块时间参加学习及培训,同时,在实现专业化途径中,对于入职培训、岗前培训、中期培训等阶段应该侧重点不同,根据各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培训,以达到预期效果。
1.2职后培训机会缺少,个人学习热情不够
正如上面所提及的,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就职前本就缺少专业化、系统性管理知识,入职后,高校会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但此培训针对性较弱,培训知识与专业管理知识相关联较少,且培训人员较为宽泛,包括教师、科研人员及实验人员,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提升效果不显著。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高深的学科。随着近些年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往有些管理办法、方式不再适用于当下,对于管理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纵观现在,由于缺少长期的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与学习机会,医学院校管理人员仍缺少管理知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方式缺少创新性、人文化、专业化。
我国对于高校管理人员一直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医学院校重视教师、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每年选派人员参加国内外访学,或针对教师、科研人员开展培训或学术讲座等,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然而,由于管理人员其工作任务较重,工作较为繁杂,时间较为有限,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的内容较为单一,致使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医学院校管理人员教学、科研能力相比之专任教师整体较弱,在国内外访问学者的竞争力较弱,因此“走出去”学习的机会也较少。这些都是管理人员职后培训学习机会较少的原因。
学习可以分为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同样缺少个人学习的热情。第一,学习意识不强。大部分管理人员无教学授课任务,同时也较少涉猎科学研究,在完成管理工作后,对于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认为管理知识过为抽象、艰涩难懂、难以理解,不能完成长时间持续性学习;第二,缺少高效率的学习途径。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有时将会遇到不知如何?W习管理专业知识的现象,对于选择何种书籍、如何理解管理知识出现疑惑;第三,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在学习完基本的管理专业知识后,无法全部应用于具体管理工作中,造成一些人认为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高校管理并无用处的错误观念出现。
1.3考评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基本以个人绩效考核为主,其中包括民主测评、组织测评,基本采用画票、领导评判的方式,以此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基于这种考评制度,其中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几点:第一,考评内容较单一。目前,医学院校对于所有管理人员的考评,其考评项目、考评内容基本一致,但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尽相同,这种“一刀切”的考评机制,缺少针对性,没有将不同的工作岗位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考评,考评内容较为普遍性,考评方式过于形式化,未能完成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的意义及作用;第二,考评方法较简单。对于管理人员的考评,多为民主测评、组织测评、直属领导打分等,这种考评容易造成“先说结果、后画票数”的现象,考评结果受到领导、测评人的主管意识影响,无法保证测评结果的公正、客观;第三,考核结果较统一。对于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出发点是激励更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在岗位中更多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管理人员予以一定的惩戒。但是,目前的医学院校对于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简单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以及不合格,根据对历年医学院管理人员考结果的调查,绝大部分管理人员考核结果为称职、基本称职,少数管理人员为优秀,而不合格人数基本为零。这种考核结果一是会影响管理人员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热情,大部分管理人员会形成“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心态,只要完成岗位基本工作即可,不利于激励管理人员;二是对于一些表现一般的管理人员没有起到惩戒的作用,无法为管理人员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
2改善医学院院校管理人员职业现状的相关对策
问题既已提出,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应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提高医学院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更好更快地完成管理工作。
2.1转变观念,努力提升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
面对医学院校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学历背景参差不齐,思想意识不统一的问题,首要任务即是转变管理人员思想观念。学校、二级学院、各部门三级联动,不断强化管理人员需具备管理知识、管理素质的观念,改变以往认为管理工作只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意识。
学院还可以定期开展阶段性培训学习。长期持续性学习对于转变管理观念有巨大的作用及影响。各二级学院可以由学院主要负责人牵头,有学院负责人定期为管理人员培训管理知识,也可采用轮转培训,即各部门负责人下到其他部门,为管理人员做培训讲解,从而带动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2.2开展多层次培训,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对于管理人员职后的培训,目前缺少系统性、长期稳定的培训规划,目前医学院校均设有教师发展中心,应尽最大努力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开展系列针对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性培训,安排组织多层次培训,例如:岗前管理知识学习、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学习、管理人员压力处理等培训,针对不同岗位、工作时间不同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从而使培训达到效果。
加强自身学习能力。医学院校管理人员应从自身出发,借助学校网络学习平台,选择感兴趣的管理内容学习,并对管理专业知识进行掌握了解,并在管理工作中,尝试去运用所学知识,将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2.3坚持“以人?楸尽保?完善考评机制
医学院校对于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从而完善考评机制。
丰富考核方法。绩效考核的方式可从民主测评、组织测评、领导打分等量化考核,对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考核人员可为领导、同事、服务对象及下属,从而使考核机制更为科学合理。
明确奖惩机制。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是为激励更多优秀管理人员在岗位上发挥管理才能,更多是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对于在绩效考核中,对评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学校应予以适度的奖励,从而促进管理人员的整体进取精神。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不断改革深化,其管理体制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需适应时代需求,其管理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专业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为医学院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萌.试析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现状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6(4):150-151.
[2]藏莉娟.关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131-132.
[3]全维维.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7S):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