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未知【摘要】高一议论文教学往往与初中作文教学相脱节,因此不少高中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时如坠云里雾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选用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教材中的议论文篇目,同时加以结构思路导引,并且利用一些经典片段作为范例教会高一学生进行分析说理。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思维导引;分析说理
高一的议论文教学往往并不顾及学生所学过教材论述文篇目,另起锅灶。此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建构议论文写作知识,让高一学生的议论文写作难以有效入门,有些学生甚至害怕议论文写作,谈“写”色变。为此,我认为教师在要求写作议论文之前,应该精心淘选初中教材议论文篇目,进而作适当删减,作为高一议论文入门写作范例,再要求学生带着任务重新阅读,从中获得议论文文体感。教师在学生初步获得文体感的基础上对这些篇目进行思维导引,并进一步利用一些精彩片段进行指导学生分析论证。
一、淘选初中的教材议论文篇目作为范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主体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即是对原有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因此高一议论文入门教学,应该以学习者初中议论文知识为基础进行重新建构。高中议论文入门教学不能完全脱离学习者的初中议论文知识,否则,就无法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学生无法成为议论文知识主动建构者。如果高中语文教师精选初中教材论述类篇目作为作为高一议论文教学的范文,就可以把学生原有的议论文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此,我在高一年的议论文入门教学中,精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论述类篇目:《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读书》、《不求甚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作为范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再阅读,要求学生思考:这些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家运用哪些事实和道理进行说理?你是怎样被说服的?这样带着任务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进一步领会论述类文章的行文结构特点,获得对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感。这样为此后议论文写作奠定基础,让议论文教学能顺利入门。
二、删减初中教材相对较长的篇目作为议论文教学范文
高中议论文写作要求的字数一般在一千左右。语文教学特别强调“以学生为本位”,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对教材进行改造,以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为标准。初中教材中一些议论文篇目偏长,与平时写作要求有一定差距,教师可以发挥主体作用,在顾及逻辑思维完整的基础对原作进行删?p,使之成为结构符合逻辑千字文,更贴近学生的建构需求。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目《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演讲稿,篇目较长大约2300字,作为演讲稿长短合适,然而作为议论文入门指导范文,篇幅偏长,所以我对这一论述类文本做了删减处理,删减之后成为一篇千字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分析其结构,明确其思路。
三、利用教材的议论文篇目进行思维导引
议论文之美在于逻辑思辨之美。逻辑思维是科学的思维,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思维重新解读初中教材中论述类篇目,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在自主解读论述类文本过程,学生自主获得论述类文本的行文基本思路。
案例一:我在引导学生重读初中教材中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求学生利用见的思维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解读其结构。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展示。
最后教师强化:本文1-4段提出问题:为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然后通过几何图形有多种答案进而提出生活中情况多变答案也多变。这就是论述类思维模式中的“是什么”。本文5-12段分析问题:如何寻找第二个答案,分析创造性思维三个要素,并列举两个事例。这一部分即论述类思维模式中的“为什么”。本文13-14段解决问题。做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三个关键要素。最后一部分是论述类思维模式中“怎么办”。
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此方法再去解读其他论述类文本,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解读实践掌握论述类文本思维模式。这为高一议论文入门奠定基础。
四、利用教材经典片段作为范例教会学生分析说理
在议论文教学中,不少一线教师总是喟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欠缺,不懂得如何进行展开论证。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先可以提供一些议论说理片段让他们充分阅读,自主去感悟,教师适时点拨,促进学生更深层的领悟,为自主模仿写议论说理片段奠定基础。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只有看了议论说理片段,才会明白分析说理为何物;只有亲自去写作,才能真正学会分析说理。教师在教会学生分析说理的过程先要展示初中教材中精彩的分析说理片段,再引导学生总结其运用的论证方法和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之后让学生另选话题模仿写作议论说理片段。
案例二:为了教会学生学会因果论证进行分析说理,我选择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目《敬业与乐业》的片段即原文倒二段:
本文段分析说理透彻引人入胜,本段第一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紧接着作者自我质疑“为什么呢”作家分别从克服困难带来的趣味,坚持产生的乐趣,与同行竞争上进的乐趣以及职业除却无限闲烦闷的角度入手分析。
学生自主去品味其逻辑思辨之美,品味其分析说理的严密性。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上文以“享受乐趣”为主题写一个说理片段。
学生限时完成,在组内交流展示。
派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学生点评,教师补充点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8.
[3]刘森.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4][美]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上册)[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5]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78.
[6]陈钟梁.重在提高思辨能力--浅谈议论文写作教学[J].中学语文,1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