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当过记者的投资大牛们

时间:2021-05-0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那些曾当过记者的投资大牛们

作者:未知

作为财经记者,亲朋好友们总是会问我一些投资理财的问题。其实,说到专业程度,记者可能并不如专业的金融人士懂行,但记者编辑作为金融行业的观察者,天然的与金融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金融知识虽做不到驾轻就熟,但也有初窥门径的水准了。
当然,秉持着对金融的兴趣,一些财经记者、编辑并不甘于只停留在报道财经新闻上。有这样一些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走上了更深的金融探索之路,有的成为了基金经理,有的成为了投资公司“掌门人”。那我们来看看这些成功的媒体转型人都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从记者、编辑到基金经理
说到媒体人转型,记者想到去年看到的一则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其中这则公告中的基金经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方孝成的简历:2000年7月至2001年12月任新华社参编部编辑;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任J.D.Power(MacGraw-Hill集团成员)市?鲅芯坎糠治鍪Γ?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任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金融机构部副总经理;2017年7月加入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固定收益总部投资经理。然后11月8日,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基金经理。
敢情是从编辑转型成为基金经理的,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话说记者认识的基金从业人员中,不少也是从媒体进入金融机构的,不过大多数人从事的还是和营销相关的工作,真正转做投研甚至成为基金经理的还是少之又少。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士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主要还是因为"难度太大了,而且做投研也非常辛苦,很多人还是愿意做自己擅长的、已经有经验的事情,而不是直接换赛道"。
从方孝成的从业经历我们也能看出,从媒体到基金经理,他整整花了17年时间。当然,这其中包含了他在媒体、市场研究机构、信用评级与风险分析研究机构等工作的近9年时间,直到2009年进入合众人寿保险,他的证券从业生涯才正式开始,而到了合众资产,他也才真正开始从事证券投资管理。简历上,他的证券从业年限为8年、证券投资管理从业年限为6年,其实与一名金融相关专业毕业生要成为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限相当,只不过前面多出的9年时间也确实显得有点长了。
其实除了方孝成,还有多位公募和私募基金经理也都是从媒体从业者转型过去的。随手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投资与理财》专栏作家童第轶,龙赢富泽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投资总监,33岁时便以全年137%的业绩成为私募界探花,也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他的微博简介里写着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公开报道显示专业是新闻、公关和英语,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则是在《中国证券报》。自述待过不少部门,从总编室、国际财经到国内财经,在市场部也写过不少文章,而媒体工作的经历,后来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维体系和投资风格。2004年,童第轶加入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任分析师,2007年年底又自立门户成立了龙赢富泽,正式转型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直到今天。
记者还认识一位从专业财经媒体资深记者转型成为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的代表。在两家财经媒体进行了多年的专业和资源积累后,他选择了进入券商的投资管理部担任研究员,并在此后几年间成为了该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的投资主办人,在圈内也是小有名气。
除此之外,还有多位媒体人士转型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或公募基金经理的,甚至有人管理的基金还以优秀的业绩,有望成为当年权益类基金冠军。不过由于后来的发展并不顺利,这里暂且不表。
说到底,从记者到基金经理,你以为中间隔着银河系,可还是有人做到了,哪怕花的时间长一些。正如一位第三方评价机构人士所言,媒体记者,尤其是专业财经记者有一些特殊优势:因为工作关系,可以近距离观察上市公司,跟踪公司发展,解读公告背后的真意;媒体从业经历让记者对信息的敏感度非常高,而且通常能有比较特殊却专业的思维模式;另外,不乏和基金业大佬采访交流的机会,这也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到的。从记者、编辑到“掌门人”
也有一些投资大佬与创业者曾经在记者圈混过,他们都曾有过记者职业生涯经历。看他们如何从一名记者逆袭成为一家公司的掌门人。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记者转行投资人
1984年,熊晓鸽考取中国社科院新闻国际英语写作专业的研究生。1986年,他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时,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1987年底,获得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后,进入费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在全球最大的出版机构卡纳斯公司工作,担任了《电子导报》亚洲版的主任编辑。1991年加入IDG,两年后出任IDG亚太区总裁,投资了包括腾讯、百度、搜狐等60多家网站和《电脑报》等媒体,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互联网主流企业的发展。
将熊晓鸽这个“门外汉”带入风险投资领域的人,是IDG董事长麦戈文。熊晓鸽曾说:“我是认识麦先生而进入风投行业。如果没有麦先生,我不知道我现在会从事什么行业。”与麦戈文的相识,源于当年荣毅仁到美国访问,被安排到弗莱彻学院做讲演。熊晓鸽所在杂志社赞助了招待会和晚宴,并请来了很多广告客户,包括麦戈文先生。那时,他做了荣毅仁和麦戈文之间的翻译,两人因此结识。
熊晓鸽与IDG创始人麦戈文关系密切,他于1993年在IDG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并成为IDG资本的普通合伙人,之后为IDG资本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深圳等地设立了自己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
2017年1月份,熊晓鸽联手中国泛海等财团,全面收购了自己的老东家――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集团)。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创始人黎瑞刚:丰富的媒体经历,助其业务拓展
复旦大?W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黎瑞刚进入上海电视台,从事新闻和纪录片的编导工作。此后,他研究过传媒管理和经营。2002年10月至2009年9月,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总裁。
如今,黎瑞刚是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华人文化控股集团(CMC)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在国内投资了多个涉及文化、内容、媒体领域的项目。
从一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变成了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投资者和运营者。黎瑞刚评价自己,“应该说也是蛮大的一个转型和突破”。
华人文化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发展起中国的娱乐文化产业,用黎瑞刚自己的话说,是“有很多新的项目,有很多新的业绩表现”。他总结这种发展势头,认为“跟我们团队和个人勤奋的状态是分不开的”。
由于黎瑞刚之前丰富的媒体经历,因此,黎瑞刚和华人文化被海外公司看作其拓展中国业务、了解中国市场和监管政策可靠的合作伙伴。
紫牛基金合伙人张泉灵:辞职央视,进入创投界
有“北大才女”之称的张泉灵,1997年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并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2000年,张泉灵任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及《人物周刊》、《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栏目主持人。
2015年7月份,张泉灵从央视离职,以顾问形式加盟傅盛战队,成为了紫牛基金的合伙人。2015年9月9日,张泉灵发长文宣布已从央视离职,进入创投界,称自己做好了准备,放下,再开始一次。
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了18年,按通常的规划,处于最好的新闻平台、最好的位置,还有很多事可以做。但她的初心是满足好奇心和不止于独善其身,关注互联网,理解一些全新的逻辑和想法。她说:“这是另外一个世界,不是我积累了多年的知识和逻辑可以解释的。而它,毫无疑问在渗透进我习惯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她离开了工作了18年的电视台,选择进入创投界。
对于记者,创业有什么优势?张泉灵曾对媒体表示,我做了18年记者,积累了很多人脉。做投资有一点和记者非常像,就是要被迫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积累人脉。原来做记者时了解新东西的方法可能未必有效,但看人的方法论却是有效的。特别是在早期投资上,重要的是看人。还有,你不可能了解每一个行业,但做记者给我的经验是,当我不懂一个行业时,我一定能在24小时内找出一个懂该行业的人教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看人家混的,再看看我混的!记者要继续撸稿子去了,争取有一天能和他们比肩。
最后,记者还是要矫情一下,记者职业虽然累,但却快乐着,在新闻的真相和权威里,我们痴心不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作者:未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品牌建设领域,对内人们更多地强调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对外则更多地强调国家品牌或国家形象。《参考消息》最近的一条消息说,中国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